英国系列纪录片《人生七年》挑选了来自伦敦上流阶层富裕家庭、利物浦中产家庭、伦敦东区工人家庭、农村家庭和儿童福利院的11个7岁左右的孩子,每隔7年采访1次,跟踪他们的人生轨迹。纪录片始录于年,目前已拍到第9个7年。本文仅涉及7-28岁这一阶段。从这11个人的人生轨迹来看,情况或许有点悲观:富人的孩子仍然身处上层社会,福利院的孩子仍受贫穷困扰。只有2人例外。一位是农民的孩子尼可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的教授,一位是中产家庭的孩子内尔大学一年级时从大学退学后靠国家救济生活。在福利院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大学的时候,上流阶层的孩子约翰、安德鲁、查尔斯就能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人生路径:中学要去上哪一所公学,大学要去读牛津或者剑桥,甚至他们说得出大学里学院的名字。成年后,他们如自己所愿读了牛津或者剑桥。尽管他们的职业与父辈不同,但仍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他们身处的阶层并非世袭,而是通过教育获得。正如安德鲁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得益于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所看到的世界,所形成的思想,所具有的责任意识与其它孩子大为不同。约翰谈到,自己熬夜拼命读书,读了无数的书,付出大量的努力才进的大学。过节也要打工,自己养活自己。并非别人以为的生来就拥有上好大学、有很多选择的权力。外人只看见富人的后代担任法官,任职大公司,但仅仅掌握这些专业技能、获得任职机构的认可,背后也必须付出很多努力。大多数人看到的所谓真相,其实只是表象。而真相是他们从小便有明晰的人生愿景,并愿意为此一直努力。约翰、安德鲁7岁时就深信自己必然会沿着一条既定的道路走下去,于是一切似乎顺理成章,用规划引导人生的路径,而不必寻找或者在意自己适合做什么。和目标明确的上层阶级的孩子相比,出身中产的孩子在成年后,仍然在探寻和摸索。他们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思考,但不太清晰的目标令他们犹豫彷徨,在摇摆不定中寻寻觅觅走了弯路。
往期文章回顾: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被设计的世界
孙子兵法:职场中的慎战与不败
在下东坡吃货一个:最佳美食代言人
图文素材/纪录片《人生七年》
文案/Rose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