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生七年一部纪录片看半辈子的缩影,是 [复制链接]

1#

中文互联网上有一个提问:什么电影要趁年轻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这部纪录片,被英国第4频道电视台评为全球50部最伟大纪录片之一。

而称其伟大的原因,一个是前所未有的时间跨度,年开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现在,主角从7岁跟拍到63岁。

一个是导演精心挑选,选了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3个群体共14个小孩作为主角,观察他们的人生轨迹。

一个是真实,导演去到他们家里、学校和工作的地方采访他们最真实的一面。

纪录片的主题是——「给我一个七岁的小孩,我能告诉你他成年后的样子。」

55年前,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节目跟拍了14位未谙世事的7岁孩子,他们来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来自伦敦富裕地区的孩子,7岁就读《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等财经报纸;也有伦敦东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骂。

在肯辛顿(Kensington)——伦敦最富裕的地区,一所贵族私立学校里,学生们穿着得体,正在课堂上用拉丁语唱着《丛林流浪》。

课间有三个男孩接受了采访,其中一个男孩说:「在这里毕业以后,我会去布罗德斯泰斯-圣彼得学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学校,然后进入剑桥大学。」

另外两个男孩也不约而同地说出了类似的求学路线,不是剑桥,就是牛津。

这一年,他们7岁。

他们十分明确地知道自己将接受怎样的教育,拥有怎样的人生,并对此没有疑惑。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伦敦东区——伦敦最贫穷的地区,一间公立学校里,一群孩子在课堂上吵吵闹闹,老师频频点名也没用。

当他们被问到对未来有什么梦想时,有的说想成为骑师或宇航员,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处走走,有的干脆说自己不需要读大学,还有的孩子一脸茫然地问:「大学是什么意思?」

7年后,肯辛顿地区的三个男孩14岁了,他们按部就班进入了理想学校,并开始为成为律师、作家而做准备。

又7年后,他们21岁了,三人中的两位进入了牛津大学法律系,另一位则入读杜伦大学历史系。

28岁时,法律系的两位男生如愿成为律师,进入杜伦大学的男生成为BBC的纪录片制作人。

《35up》及之后,他们的事业一路攀升,依照7岁就计划好的轨迹,或成为皇家律师,积极进入*界,或创立公司,或成为知名制片人。

而那位想成为骑师的东区男孩,14岁就开始在赛马场打零工,21岁在赛狗场帮人下赌注,28岁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

希望成为宇航员的孩子,14岁时,他开始觉得那个愿望只是7岁孩子的美好想象,对未来没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东区孩子,大多没有读大学,21岁的年纪,或在工厂上班,或在工地搬砖,后来他们从事着低薪工作,终日为生计奔波,有的甚至依靠*府救济为生。

最终,真正实现阶层跨越的只有一个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聪明和努力考进了牛津大学物理系,后来又成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从贫穷的乡村男孩一跃成为精英阶层有头有脸的人物。

其余的孩子,几乎都没有跳出父母所属的阶层。

《35up》及之后的纪录片中,他们孩子的成长片段也被拍了出来,而那几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个轮回。

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基本遵从自己的轨迹,从私立学校一路考入大学,拥有光明而可爱的未来。

没有上过大学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多数也没有读到大学,三十岁以后,也遇到了与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难向上流动。

在今天这个社会趋于稳定的英国,甚至不只是英国,阶层依然难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年的时间证明了这个观点。

在今年BBC推出的《人生七年9》中,当年那些7岁的孩子们都步入了人生暮年,大家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晚年找到了或几乎找到了与自己和谐相处的方式。

与横向地对比不同出身所造成的人生差异相比,每个参与拍摄的孩子各自所经历的人生起伏似乎更能带来共情感,也更能让人产生对生活的思考与敬畏。

在节目里,当这些人回首人生时,很多人都觉得,幸福与成就、金钱并没有多大联系,能被人爱才是最重要的。

布鲁斯和西蒙有着截然不同的出身,但相同的是,他们小时候都没有收获到爱。

生在上流家庭的布鲁斯,从小就被送去了寄宿学校。爸爸远在另一个大洲,能见爸爸一面,是他小时候最大的愿望。

寄宿学校有一大堆规矩,孩子们动辄得咎。体罚很普遍,小布鲁斯也挨了不少揍。

而西蒙是个私生子,不知道爸爸是谁。妈妈养不起他,就把他丢到了福利院。福利院的氛围就像军队一样,成人护工不会给孩子一丁点的关爱。

西蒙有黑人血统,经常被大孩子欺负。他天天都在不安中度过,连睡觉时也无法放松。

布鲁斯和西蒙这一生都用来治愈童年的创伤。

布鲁斯接受了精英教育,去了牛津。但毕业后,他选择了去最普通的公立学校当老师。

35岁那年,他又跑去孟加拉国支教。回国后继续在普通学校,教了一辈子书。

通过言传身教,影响这些普通孩子的人生,布鲁斯从这个事业里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上:7岁的布鲁斯;下:56岁的布鲁斯

中年得子之后,布鲁斯把家庭看得比什么都重。虽然有些胖,他还是会带着两个儿子玩各种运动。他觉得,这是爸爸该做的事,他不能缺席。

他知道,总有一天孩子们会与父母疏远,不再有太多往来。他想为那一天,多存下一些美好的回忆。

西蒙的教育程度不高,他21岁就结婚了,生了一大堆孩子。后来离婚又结婚,孩子也越来越多。

他一直非常努力地想要当一个好爸爸。为了方便接送孩子,他特意换了一个离学校近的工作。

他未曾享受过父爱,现在他想通通补偿给自己的孩子。

除了养自己的孩子,他还想帮助和自己一样出身的孩子。

40多岁的时候,他去上了寄养父母课程,准备在自己家里开一个小的寄养所。

「我小时候待过的寄养中心太差了,那儿没有一丁点爱。我想开一个不一样的。」

后来的10多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个孩子在这里暂住过,有些孩子住了很多年。

寄养这些没人管的孩子就像是一场大冒险,孩子身上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应付一个孩子的青春期已经够让人头疼了。而西蒙,要应付个孩子的青春期。

这场冒险的回报是孩子们对西蒙的爱。他们离开之后,仍会时不时地打电话或回来看望西蒙。

去年西蒙生日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回来了。西蒙说,那是他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

「孩子们」的大半辈子过去了,阶层不再是《人生7年》的题眼。

那个14岁时曾被导演断言「他28岁的时候会在监狱里」的贫民窟小孩托尼,却拥有了不少人羡慕的一生。

他一路安稳走过,做的士司机,安分守己。56岁时,居然还有闲钱去西班牙投资酒吧。

不过后来,酒吧倒了,他被迫卖掉西班牙的房子,回到英国继续开的士。再过段时间,他在伦敦郊区买了一幢房子。

谁都没想到,他的老年,是最让人羡慕的状态:

「真正吸引我的是自然。当我开完的士下班回家,凌晨一点钟,看到狐狸四处跑动,还有麋鹿。没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了。」

问托尼,你现在对有钱人什么看法?

他说:「显然如果你出身富贵,你会得到更有吸引力的工作,更轻松的生活,也更容易成功。

但那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努力。」

这是《人生七年》唯一被所有阶层,所有背景的人认同的观点。

——没有人不需要努力。

▲受访者抱着7岁时的照片合影。左:布鲁斯;中:苏;右:托尼

导演发现自己的预言错了,托尼不仅没有进监狱,还生活得更好了。当年,托尼也知道导演的心思,还告诫他「不要根据封面来评判一本书的好坏。」

托尼用行动打了导演的脸。「那之后我不再对每本书的结局有情感上的期待,我放弃了做上帝。」后来,接受采访时导演说,是托尼让他校正了自己「人生七年」系列的拍摄视角。

「孩子们」63岁了,导演艾普特78岁,他们的对话更像是难得可以倾诉心声的老友相逢。

56年的记录,如果说最终要得出一个结论的话,大概就是:人生并无标准答案,百态人生都值得一过。

艾普特问过每一个人:「你后悔自己没有……吗?」他得到的回答是清一色的「不后悔」。

即使是那些在世俗意义上失败的人们,也能通过各自的方式,找到「让自己感到舒适和开心的事情。」

毫无疑问,《人生七年》验证了出身、教育、原生家庭等等对人生的决定性作用,但又远远不止于此。

如同导演所说的:「教育家和社科学者看着这些影片可能会感到绝望,因为一个人将来的生活过得怎样,其实早在七岁时就已都定下了,甚至在子宫中就已形成了……但无论多少年以后,观众仍能从这份独一无二的记录中看到人生之美和神秘。」

爱护中年男人,人人有责中国房价两极化迷思:白菜价无人问,钻石价遭哄抢硬气!华为海思一夜转正:巨大的成功需要敌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