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部纪录片拍了49年,只为告诉你这3个人 [复制链接]

1#

「最痛苦的是你不懂你自己」

◆◆◆

陶瓷兔子声音

赵海洋

最近被朋友安利了一部很棒的英国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于年开始拍摄,记录14位英国的七岁儿童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该纪录片已经跨越几十年,每七年拍摄一集。

被选中的孩子们来自当时英国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阶层,片子从孩子们的7岁开始记录,然后是14岁,21岁,28岁…一直到56岁,从垂髫到白发,从孩童到老年。

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看完了这部记录片,期间屡次按下暂停,并不是因为片子本身有多烧脑,相反,正是因为它的平凡和日常,才会让人忍不住心生感慨。

正如《杀鹌鹑的少女》中的那句话:

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真相一:阶级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也远远不止你看到的那么简单。

《人生七年》的第一集,摄于孩子们的7岁,孩子们面对镜头一派天真烂漫,可言行举止却大相径庭。

来自上层阶级的小孩Andrw,Charls和John就读于私立学校,他们的日常活动之一是阅读《金融报》和《观察家》,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

高级中学—牛津/剑桥—成为律师(律师在英美都是高薪职业)。

来自中层阶级的孩子中,男孩Nil说自己想要开旅游大巴,女孩Jacki不好意思的捂嘴笑,说自己希望长大了之后嫁人生子。

来自底层阶级的孩子Tony希望成为一名驯马师,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连梦想的意义都不知道,甚至会把能够吃饱饭,少挨打,作为自己人生最大的愿望。

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并不太让人意外,高富帅三人组已经按照当年的既定路线,上了名牌大学,当上了律师,过上了优渥的上流生活。

中层阶级的孩子表现普遍平淡,尤其是几个女孩子,已然过上了相夫教子的主妇生活。

最让人难过的是底层阶级的孩子,他们儿女成群,但极少有高学历的“白领”或者“金领”,做的都是极其普通的技术性或者服务性工作,比如保安,比如修理工等等。

同样是三四十岁时,他们的面容,身材和神态都显得比其他同龄人苍老很多。

这似乎是“阶级固化”最直观的例证。一个人接受的教育,拥有的资源,的见识和视野,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一生。

但事实又不止如此,在56岁的那期片子中,高富帅代表John对着镜头坦言了在自己9岁时,家里出现了一场意外。

他父亲去世,家境一落千丈,母亲不得不外出工作,读大学的时候,他也是靠自己的努力拿到的奖学金。

他说:

人们总以为我们这个阶层的人生就是顺风顺水,想去哪所学校读书就去哪所学校,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那些刻苦和努力。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李湘的女儿王诗龄在微博上晒出用全英文解数学题而上了一次热搜,很多人感慨小姑娘命好,小小年纪就能够接受精英教育。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绕不开的思维误区:

只看得到别人的优势,看不到他们为了维持这样的优势而付出的努力。

你深陷言情小说时他在读《经济学人》,你打王者荣耀时他在做数学模型。

你转发完“寒门逆袭的通道正在关闭”之后欣然去跟朋友聚餐,他刚写完了两万字的论文去健身房跑步。

最可怕的从来都不是阶级差异的存在,而是我们以阶级分层为借口,理直气壮的原谅了自己的不作为。

第二个真相: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是教育。

七岁的Nick在第一期拍摄中,被归类为底层阶级的孩子,他是个农二代,生性腼腆谨慎,住在偏远的郊区,那里的小学只有一间教室。

但他也是整部片子中“逆袭”最成功的孩子,他考上了牛津,成功跳脱了阶级枷锁,去美国做了教授,也过上了名利双收的生活。

在21岁的那部片子里,导演问起他成功的秘诀,他带着一脸谦虚的微笑说,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成功的,不过是考上了牛津而已。

对啊,不过是考上了牛津而已。

但正是那一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让他得以脱离原生环境,进入更高一层的圈子,得到打开视野,扩展心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

导演借另一位采访者Jacki之口表达了教育的重要性。

Jacki在49岁那年的采访中对着镜头咆哮:

我现在身体不好,*府却不发给我放补助了,摆明了让我出去工作,这不是把我往死路上逼吗?你说我的身体状况怎么去工作,你说?

导演问:你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吗?

她长叹了一口气:我上学时候不应该这么懒,若再活一次,我一定更努力学习。

诚然,教育中有太多的不合理与不公平,但是对于大多数没钱,没资源的普通人来讲,那依然是唯一的上升通道。

抱怨没用,后悔没用,唯有努力。

它再狭窄,也终还有光亮照进。

真相三:一个人的幸福,不是只有成功才能定义。

Bruc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跟高富帅三人组一样,家境优渥,志向远大,7岁时的理想是去非洲当传教士。

他毕业于牛津数学系,却选择了去一所普通学校当老师,期间还去了孟加拉国支教,想要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相比起上层阶级的其他几个人,他并不算是成功,结婚晚,事业平平,社会地位也不高。

但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面对镜头的表情永远是很平静的微笑着的,从来不焦虑,也从不对其他人的选择和处境进行评判,当参与拍摄的小伙伴Nil遇到困境时,他也慷慨相助。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这种内驱力带来的动力和满足,并不是一个头衔,一张工资单所能代替的幸福。

另一个叫做Symon的孩子,他的7岁是在福利院度过的,30多岁的时候离了婚,在一家冷冻厂做零工。

他42岁的时候再婚,在妻子的督促下又拾起了数学,两人一起参加收养孩子的资格培训,到了56岁那年,他已经帮助过很多个孩子(时间长短不一),自己也拿到了一家知名公司的offr。

他起步晚,绕过不少弯路,最终好像也没能挤得进上流生活,但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讲,短短十几年间能帮助几千名孩子,亦是不可想象的付出与艰辛。

那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他却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确认了人生追求与快乐的来源。

这也是我很喜欢《人生七年》的一个原因,它并没有用普世的价值观来告诉我们如何成功,而是通过14个孩子的人生经历,讲述生活的多种可能。

正如豆瓣上的那句高分短评:

世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自己不懂你自己。

洗马君说

陈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约咨询师,主攻青少年和儿童心理,从业20多年,积累了多例家庭案例。

她的付费课程《如何做不焦虑的家长》,播放量已经超过万,为家长们详尽地剖析小学生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给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长按识别上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