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
公众个人防范指引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
公众要做好哪些个人防范?
一是要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咳嗽礼仪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
二是要做好家庭清洁卫生,经常通风,适度运动,注意营养,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野味)。
三是针对夏季气温高、蚊虫密度大等特点,科学佩戴口罩和使用空调,防蚊灭蚊,注重饮食饮水卫生,防范肠道和媒介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如何养成“一米线”的
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和接触方式进行传播,公共场所设置并推广“一米线”行动,实现公共场所人与人之间的精准隔离、有效隔离,避免人群聚集,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的传播。
一是医院、银行、车站、邮局、剧院、机场、地铁、商场超市收款台、展览展示中心、酒店、办证中心、商务楼宇等设置“一米线”的公共场所,要按引导标识,按照“一米线”安全距离排队,办理业务。
二是公众个人要认识到“一米线”既是一条“文明线”,更是一条“健康线”,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自发养成“一米线”意识,在公交站台等虽未设置“一米线”标识但需靠自我约束的场所,也自觉保持安全距离排队。
三是公众个人要响应“一米线”号召与呼吁。做到文明出行一米距离,讲卫生不扎堆;文明用餐一米距离,用公筷不靠近;文明排队一米距离,守秩序不争抢;文明办公一米距离,少开会不聚集;文明生产一米距离,保安全不违规。
三、如何正确的洗手?
(一)哪些时候需要洗手:①传递文件前后;②在咳嗽或打喷嚏后;③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④吃饭前;⑤上厕所后;⑥手脏时;⑦在接触他人后;⑧接触过动物之后;⑨外出回来后。
(二)正确洗手需掌握六步洗手法:①双手手心相互搓洗(双手合十搓五下);②双手交叉搓洗手指缝(手心对手背,双手交叉相叠,左右手交换各搓洗五下);③手心对手心搓洗手指缝(手心相对十指交错,搓洗五下);④指尖搓洗手心,左右手相同(指尖放于手心相互各搓洗不少于5下);⑤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洗,左右手相同各搓五下;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各搓五下。
四、公众个人如何做到
正确的咳嗽礼仪?
注意咳嗽礼仪,既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素质,也是对他人的健康负责。
1.咳嗽或打喷嚏时适当低头避开他人,用手帕或纸巾掩面,然后把纸巾丢入垃圾桶。
2.咳嗽或打喷嚏时若来不及拿手帕或纸巾掩面,应适当低头避开他人,用手肘挡住口鼻。
3.如果咳出痰来,不要随地吐痰。最好用纸巾或手帕将痰包起来,扔进垃圾桶,或者随身带走,事后清洗处理。
4.打喷嚏或咳嗽后,不要随便和他人握手,一定要及时洗手。
5.及时就诊,尽早治疗。如果出现咳嗽、打喷嚏等症状要早些就诊,查明病因,尽快治疗,既有利于自己的康复,也能减少传染。
五、公众个人如何配合推广公筷制?
一是公众个人到餐馆、酒楼、酒家、饭庄、宾馆(饭店)餐厅等餐饮企业消费时,要按公筷制使用提醒标识,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分餐。
二是公众个人要逐步培养主动使用“公筷制”意识,在外就餐按标识提醒或服务人员提醒使用公筷公勺,理性对待餐饮企业的提醒。
六、如何科学佩戴口罩?
(一)普通公众
1.居家。
防护建议:无需戴口罩。
2.户外、公园。
防护建议:建议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无需戴口罩。
3.交通工具。
防护建议:骑车、自驾车时,无需戴口罩;乘坐公交、地铁、长途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4.公共场所。
(1)超市、商场、餐厅、展馆/博物馆、体育馆/健身房等场所。
防护建议:公众需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情况下,无需戴口罩。
(2)剧场、影剧院、地下或相对封闭购物场所、网吧及乘坐厢式电梯等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防护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5.会议室。
防护建议:确保有效通风换气,保持人员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情况下,无需戴口罩。
(二)特定场所人员
1.办公场所及厂房车间人员。
防护建议:确保有效通风换气,作业岗位工作人员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情况下,无需戴口罩。
2.公共场所服务人员。
如商店、公共交通工具、餐馆、食堂、旅馆、单位社区进出口、企业前台等场所工作服务人员。
防护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3.校园内人员。
(1)托幼机构人员。防护建议:因幼儿特殊生理特征,不建议戴口罩。托幼机构教师、值守人员、清洁人员及食堂等工作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2)中小学校人员。防护建议:需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校园内,学生和授课老师无需戴口罩;学校进出值守人员、清洁人员及食堂工作人员等服务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3)大中院校人员。防护建议:确保有效通风换气、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情况下,教职员工和学生无需戴口罩;在封闭、人员密集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需戴口罩;学校进出值守人员、清洁人员及食堂工作人员等服务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4.医院就诊、探视或陪护人员。
防护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5.养老院、福利院、监狱和精神卫生机构人员。
防护建议:此类机构内人员无需戴口罩;外来人员、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三)重点人员
1.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从入境开始到隔离结束)。
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气阀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2.居家隔离人员。
防护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独处时可不戴口罩。
3.发热、咳嗽等症状人员。
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吸阀符合KN95/N95级别或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4.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和婴幼儿。
防护建议: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戴口罩。3岁以下婴幼儿,不戴口罩。
(四)职业暴露人员
1.出入境口岸工作人员。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防护口罩。
2.为隔离人员提供服务的司机、定点隔离酒店服务人员、保安、清洁人员等人员。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防护口罩。
3.普通门诊、急诊、病房等医务人员。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4.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患者的病房、ICU工作的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环境消毒人员;转运确诊和疑似病例人员。防护建议:戴医用防护口罩。
5.从事呼吸道标本采集的操作人员;进行新冠肺炎患者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吸痰、心肺复苏操作,或肺移植手术、病理解剖的工作人员。防护建议:头罩式(或全面型)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防护器,或半面型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防护器加戴护目镜或全面屏;两种呼吸防护器均需选用P防颗粒物过滤元件,过滤元件不可重复使用,防护器具消毒后使用。
(五)使用注意事项
1.注意卫生,佩戴前、脱除后应做好手部卫生。
2.需重复使用的口罩,使用后悬挂于清洁、干燥的通风处。
3.备用口罩建议存放在原包装袋,如非独立包装可存放在一次性使用食品袋中,并确保其不变形。
4.如佩戴口罩感觉胸闷、气短等不适时,应立即前往户外开放场所,摘除口罩。
5.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进行处理,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密集场所工作人员或其他可疑污染的废弃口罩,需单独存放,并按有害垃圾进行处理。
常态化疫情防控
重点场所防范指引
一
随着应急响应调整为III级,社区不再封闭管理,是不是意味着出入社区不需要管控了?
社区解除封闭管理不等于疫情防控措施都解除了,一些常规措施应长期坚持下去并形成习惯。一是坚持测温进入。不管是居住在小区的人还是外来人员,在进入小区时都应该检测体温,一旦出现发烧症状,应佩戴口罩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二是坚持亮码通行。任何人进入小区都要亮码通行,只有持绿码的人方可进入,包括快递人员和外卖人员等。三是坚持报备管理。外来人员,特别是来自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境外来人,湖北来青返青人员等,都应当提前报备,纳入社区管理,小区居民有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也应当及时报备,服从社区统一管理。
二
随着商场、超市、酒店经营活动的全面恢复,进出的人流量较大,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商场入口处坚持体温检测,所有人员体温检测正常方可进入。二是通过管控分流,有效控制商场内顾客人数。三是做好“一米线”管理,提醒顾客排队付款结账时保持安全距离。四是推荐顾客自助购物、非接触扫码付费,尽量减少排队时间。五是提醒顾客佩戴口罩,乘电梯时注意人员之间保持距离。六是酒店控制堂食和聚餐规模,排队候餐时保持安全距离,做好口罩防护。
商场、超市、酒店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做好日常清洁和预防性消毒措施,对接触较多的桌(台)面、购物车(筐)把手、门把手、水龙头、扶手等公用物品和部位进行预防性消毒,保持电梯、咨询台和售货区等区域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三
养老机构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下应重点落实好哪些措施?
一是坚持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老年人及员工健康状况进行监测,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二是对进入养老院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正常且无发热、咳嗽、流涕、腹泻等疑似症状的方可进入,并做好出入登记。三是控制探访人员数量、活动区域和探访频次,对探访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四是老年人在居室内不需要佩戴口罩,在户外活动时应随身备用口罩,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及时佩戴。五是加强老年人居室通风换气,气温适宜时首选自然通风,落实食堂、室内公共活动区域等清洁消毒,公共卫生间应干净整洁,配备洗手设施和洗手液等。
四
常态化阶段如何做好校园疫情防控?
一是实行教职员工和学生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落实晨、午检制度,在学校入口处对教职员工、学生和外来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体温异常者禁止进入。二是做好健康提示、健康管理和教室通风、消毒等工作。加强重点区域的通风换气,尤其是教室、体育场馆和图书馆等重点区域通风换气,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增加对教室、公共活动区等场所地面和门把手、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频次。三是严格落实因病缺课(勤)病因追查和登记等防控措施。教职工或学生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第一时间采取隔离措施,严格按照“点对点”协作机制有医院就医,尽量避免乘坐公交、地铁等医院,并全程佩戴口罩。
来源:青岛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