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武将当中,演义和正史里差距最大的恐怕就是赵云了,罗贯中用小说的手法将赵云在历史上的一些小事表现的过于传奇,他没有在万军中救出公孙瓒,《三国志》中只是记载赵云保护着刘备家眷撤退,而并不是七进七出,参考他在公元年就跟随公孙瓒,在年龄上,恐怕要比诸葛亮最少大15岁,也不是白马银枪少年将军的形象,也正是由于正史和演义的很大反差,让很多人非常贬低正史上的赵云,以致于杂号将军和保安队长的说法不绝于耳,那么,历史上的赵云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
登上历史舞台
在《三国志》当中,赵云是作为常山郡义兵的头目出现的,可见此人在当地拥有一定的威望以及统筹能力,否则当地的青年壮士不可能把命运交到他手上,由于地处山西一带,赵云就在袁绍和公孙瓒两个诸侯中选择了公孙瓒,事实证明,这两个人都不算好上司,但是在公孙瓒手下,他结识了公孙瓒的同窗好友刘备,由于兄长去世,赵云不得不还乡,刘备则像与情人告别一样,握着手不舍得赵云离开,虽然《三国志》从来没提及过赵云的年级,但参考此时刘备已经三十岁了,估计赵云的年龄,应该也和刘备近似。
追随刘备
等到赵云再次和刘备相遇就已经是公元年官渡之战的时候了,当时刘备依附于袁绍,在得到赵云跟随,关羽回归之后,刘备辗转到了荆州,一直到赤壁之战前,关于赵云的记载少到可怜,其实这和陈寿有关系,在《三国志》中,关于魏国武将的记录总是特别详细,甚至剿灭山贼也会着重提一下,但是蜀国武将,就简单的可怜,这里面有蜀国没有史官的原因,也有陈寿必须要尊魏为正统的客观因素,但是在只言片语的赵云传依旧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武将生涯,进军西川时,和诸葛亮以及张飞兵分三路,夺取汉中时,在汉水救出黄忠,大败曹军,晚年诸葛亮北伐时赵云和邓芝单独率军在斜谷吸引魏军主力。
在以上战役可以得出,赵云是刘备取西川时,除去关羽之外,和诸葛亮张飞近乎等同的肱骨之臣,否则不会有独自率军进西川的机会,汉中之战,和黄忠是搭档,并且成为正史记载当中刘备唯一一个当面评价的将领——“子龙一身都是胆”,第一次北伐期间,赵云毫无疑问是诸葛亮的战略核心,只有在斜谷拖住魏军主力才能使得诸葛亮绕道陇右变得有意义,否则就是舍近求远,达不到出奇的效果。
杂号将军的问题
公元年,刘备成为汉中王,分封关张马黄为四方将军,而赵云则成为杂号将军——翊军将军(翊军是册封时加上的,所以叫杂号将军),但实际上,杂号将军地位也已经不低了,曹操的五子良将,张辽和于禁,包括李典,都是杂号将军,在晚年才成为重号将军,地位远高于牙门将军、偏将军等,而马超由于是名门之后,关羽为蜀国镇守荆州,张飞自跟随刘备后就是军队上名义的老大,黄忠更是刚刚在汉中斩杀夏侯渊,而刘备唯独没有册封赵云,也和刘禅有关,作为两次救主的功臣,刘禅于情于理,也应该表示一下,果然,刘禅继位后,立马封赵云为镇东将军,这已经是蜀汉战区总司令的职务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赵云在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关羽死后更是上书建议先伐魏再伐吴,更是展现了些许的儒将风采,要是有人说赵云是三国完人,小编反正不会发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