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刷豆瓣评分9.2分的纪录片《人生七年》,这部分钟的片子基本上证明了导演的初衷:社会阶层的鸿沟很难逾越。
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拍,每七年记录一次他们的生活,分别是他们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年他们56岁的生活。
导演似乎想要证明:富人的孩子还将会是富人,穷人的孩子多半还将会是穷人。
关于起跑线有个形象的比喻,有些人出生就在终点,但从人类伊始思考,普通人也不必感叹不公平,我们可以轻易找到拉开差距的原因,一起改变!
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人生七年”,可观看原视频。
路径规划
这是非常让人难过却又很现实的问题:
这些孩子7岁时,富人家长已经告诉孩子Andrew和John要常看《金融报》和《观察家》了,让他们开始对社会和财富运行规律有所了解。
他们也会告诉孩子未来他们会上私立中学,考上牛津剑桥,走入社会上层。一切都被预定好了。
而贫民窟的孩子则基本都在为温饱、家庭暴力、校园暴力所困扰,这时候完全没有规划人生的意识,所以难在人生的分叉口上做出正确选择。
在这些孩子56岁的时候,富人家的7个孩子基本都上私立学校——读牛津、剑桥——成为律师、教授走入社会上层。
底层社会的孩子后来大多做着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而他们也常与失业、贫穷、酒精、毒品、肥胖相伴。如果没有社会福利,他们生存处境堪忧。
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人说他们的未来会有无限可能,他们看到父辈的生活,就会想当然自己以后也会是同样的生活。
所以拉开人和人之间差距的不是技能,而是认知。
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一本适合初中生看的职业规划书,眼前一亮。因为在传统农村教育中,把上大学作为人生目标,但显然人生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生活自律
一个人成功与否,知道该做什么还在其次,知道不该做什么更加重要。
知乎上就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