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818/文楼台
编辑成静卫
董明珠已经静默了18天。
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主持人问董明珠,如果回到17年前,国企、民企和外企,会选哪个?
17年前,也就是年,是中国入世的起点,市场化改革加速,掀起了国有企业改制的最后一波浪潮。现在格力又来到混改的风口浪尖,董小姐霸气而机敏地否认了所有可能性:
“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经营,所以现在让我选择,一个都没有选,任何一个跟我都没有关系”。
一个错误的问题,在错误的时间,问了错误的人。
年,董小姐还只是格力电器的总经理,而董事长是朱江洪。虽然他在自传中称吃惯了国家饭,但也非常坦诚地感慨:
“我很羡慕那些民营企业,只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想怎干就怎么干......国企与它们之间的竞争其实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企业的命运又岂只是企业家自己能决定的。
01
年,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厉以宁敏锐地捕捉到了改革信号,又开始呼吁股份制改革,甚至和朱镕基在两会上争论。
朱镕基说:“你那个股份制啊,不切实际。中国没有那么多企业家,股份制是要有企业家的,中国还是承包制的好。”厉以宁不同意:“没有企业家,你一搞股份制自然就会有了。哪有天生的企业家?没有股份制的实践,哪有企业家?”
在这个问题上,有过管理一线经验的长者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在证券立法工作会议上,他听完厉以宁的汇报时,“我从来主张,要搞就搞大的。大的不搞,股份制全是小企业,那还怎么行啊?”
会后,长者起身送厉以宁,悄悄地说,我还得去说服朱镕基。最后,还是搞了个大新闻。年,确立企业所有制改革,并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破除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
其实,改革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先做再说,在实践中求发展,在顺德股份制改革早就不是新鲜事情了。
年1月,小平同志在参观科龙后留下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时候,已经为顺德扫清了政治风险。
不到两个月,顺德立刻被确立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主动提出尝试企业所有制改革,成为全国最早的先行者。
这也让后来发生最典型、最戏剧的改制故事提前在顺德上演了一遍。
然而,这并不是因为地方政府真的理解所谓的产权激励和企业家精神,基层政府有更为现实的考量——地方财政收入。
年,顺德财政收入全国县级第一,高达4.97亿元,但只是表面风光。细看下去,有家(接近1/4)企业接近破产,所欠银行21亿元贷款需要偿还;除此之外,还有银行的呆滞贷款也在疯狂膨胀。这些大都有政府的信用担保,一旦出现问题,会将财政立刻拖垮。
所以,地方政府也需要改制,不过更多的是从甩包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追求社会效率和企业治理。
王红领、李稻葵和雷鼎鸣回顾了年—年的企业改制历程,研究了家企业,总结了被民营化或破产清算的企业普遍特征,发现企业高负债的特点,特别是当企业负债和政府担保联系在一起时,地方政府更愿意推动改制。简而言之,维护地方政府的财政利益成为了企业改制的出发点。
这就形成了所谓“靓女先嫁”V.S.“丑女先嫁”的观点对立。这不仅仅是观点的对立,而是许多企业家命运分歧的起点。
直白点,这就是造成了一个悖论,发展更好的企业,却不能在这次改革中获益,比如潘宁和科龙。
科龙是当时容奇镇最大的、最成功的“国家一级”企业,所以镇政府不愿意让企业家捡便宜。
年的时候,科龙是有股改的,内部员工持股20%,政府持股80%。当时容奇镇镇委书记陈伟认为,“科龙可以卖四五十亿,还掉六七亿的贷款,还剩下不少,我当书记的三五年可以不干活,日子过得好的很。但是以后怎办。”
当然这位老书记也自我辩解,不是不改革,主要方针是“留大、去小、转中间”。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陈伟比较保守,他对人民日报说过:“我们不是说,生产资料掌握在国家手中吗?市场经济是否等于私有化,是否一定要搞私有化”。
陈伟对科龙是有情结的,别人说科龙是顺德概念,他心里就非常不舒服,多次对记者提及,“我当时就想顶他”,因为科龙是容奇概念。
两年之后,广东省的体制改革部门发布了《关于顺德市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调查》,历经两年的产权改革,在整体公有股份比重从90%下降到62.4%的背景下,“容奇镇镇属企业基本上没有出让公有产权。”
当时顺德市政将区、镇根据推进改进的力度化为四类,而陈伟不归类,所以自嘲“新五类分子”。但是由于他自82年起就是镇委书记,是历任5位市委书记的“老臣”,领导不愿意激化矛盾,加上财政压力不大,所以也就不去理他。
情人眼里出西施,老书记眼里尽是优质国有资产。
重要的是,容奇镇真的是优质大企业居多,容奇镇的财政压力小,所以老书记思想上既没意识,财政上又无动力。
但是没有想到,年12月,因为年龄和产权改革的矛盾,潘宁再被突然免去总裁职务,清零退出。之后,科龙迅速衰败,缺乏守护者守护的科龙,自此成为各方掏空的对象。
直到顾雏军接手科龙后,发现科龙实际亏了接近18个亿。更加让人意外的是,由于科龙的改制最终引发郎顾之争,事件超出单纯的企业改制事件,顾雏军最终入狱。
叫人唏嘘的是,年,《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室”的文章,称“实施管理层收购并控股......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叫停了大型国企的MBO。
年,顾雏军被正式拘禁。年,科龙又被海信收购,国有企业改制基本被叫暂停。
由其始,由其终。
02
顺德有最让人唏嘘的失败,也有让人称奇的成功。
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者莫过于何享健和美的了。在改革中,先驱和先烈本就是同义词,但是美的作为第一个接受股份制改造的乡镇企业,居然改制成功,改革先锋的名号果然是名不虚传。
当时顺德市政府提出了“靓女先嫁”,提出要拿出诚意,“丑女”没人要的,但说实话,嫁出去的,也真的就是老书记口中的“中间”企业。
美的在规模和名头上都应属于中间靠前,加上领导确实开明,真的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
年4月,何享健主动报名参加股份制改造,成为第一个参与股份制改造的乡镇企业。当时,何享健回忆,自己想给管理人员加薪资,从十万调整到三四十万,镇上说“你一个保安队长的工资,比我公安局长的工资都高,我怎么做?”
其实,从科龙案例可以看出,股份制的并不是灵丹妙药,而是像周其仁在《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提出的:“在一个独立于行政控制权力之外的‘公有制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是否存在、如何存在、怎样存在”。
说穿了,改革的核心在于如何给企业家估值和赋权,毕竟他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者。
在启动股份制再造之前,美的名义上是镇政府的全资公司。之所以说是名义上,因为镇政府没有出过一分钱,这个钱是何享健等人凑得,只不过历史政策并不允许私人企业存在,所以必须靠挂在镇政府下。
但何享健非常幸运,北滘镇政府在产权改造上非常有心胸。年,美的集团上市时,北滘镇占股44.46%,第一大股东,但是,比之容奇镇的80%,北滘镇确实退让了很多,而且更加慷慨的是,从持有的万法人股中拿出万法人股,“卖”给了美的董事会成员。如果按照开盘价18元计算,一下子就转出去1.8亿元。
更加可贵的是,年,何享健启动MBO收购,也得到了北滘镇政府的理解和配合。政府尽数将手中的股份转出,何享健所代表的管理层终于成为第一大股东。
其实,当时顺德有很多都是这种不大不小的公司,在管理层和政府的配合下,完成转型,转型中常有争议,但是效果非常好。
年8月,广东省政策研究室和广东省体制改委员会联合调查组发了一份《关于顺德市改制企业产权制度情况的调查》报告,上面提到,争议最多的是“全部由经营者持股,少数公开拍卖,转为合伙制的企业”,比如说,北滘镇建筑公司。当时这个镇属企业估值万,被5个经营者全部买走,最多的一个付了万,但不是一次付清,而是先交10%,剩下的5年内由企业利润支付,并按照银行利率支付利息。
这就是后来的杨国强和碧桂园最早的起源。
根据LilyFang,JoshLerner,ChaopengWu一篇NBER的工作论文估计,在年—年期间,大概一共有2/3的国有企业经历了所有制改革,改制对于企业效益特别是创新上的影响是非常正面的。平均来看,经历改制后的五年企业不仅专利存量增加了%—%,研发投入超过没改制的企业。而且,经历改制的私营企业的专利国际化水平会更高。
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Protection,Ownership,andInnovation:EvidencefromChina(图片来源)
03
其实地方政府除了支持和反对,还有一种就是过于热心的僭越。
华宝就是一个好的案例。在当时的顺德人眼里,华宝是中国空调第一品牌,曾被认为是靓女先嫁的典型,是地政府拿出的最好的改制企业。华宝空调的产值是20亿,销售17.7亿,是顺德众多企业的领头羊。
顺德的想法是拿出最好的企业,消除资本市场的疑虑,做一个改革标杆,增强改革的信心。
当时,当时市领导看上了曾在当地投资的香港上市公司蚬壳电器。年11月22日,港商出资12.88亿,收购政府手上60%的股权。
整个改制过程中,未曾在股东大会和临时股东大会上发布消息。华宝的董事长胡成珠也曾提过自筹资金13亿,来完成MBO收购。但遭到政府拒绝,木已成舟,无奈之下,只能在消息公布前的3个月,在合资意向同意书上签字。之后,胡成珠和一些高管离开顺德,赴港创业。
这种指腹为婚的模式,引起了一些华宝员工的抵制,集团副总黎刚曾批评“既然是靓女,就该用比武招亲的办法,让女儿自己去挑一个好婆家”,后来黎刚辞职创立了“索华”空调。
在职的员工也暗中抵制新主人,港商曾进口多台压缩机,结果厂子里的工作人员认为质量不达标,坚决不用。基本上供货商都是和员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可能你说用就用呢?
双方龃龉不断,一年之后,港商宣布放弃,要求退款。这一下可为难死了顺德市政府,因为钱已经花了。
没办法,当地政府三赴香港将胡成珠请了回来,可是又走上承包制的老路。奈何经此一番折腾,胡成珠也是没有办法,后来远走加拿大。年,科龙接收了华宝,更巧合的是,科龙的创始人潘宁也在前一年,因为产权改革失败,远走加拿大。
04
华宝的故事,就更像是格力的故事了,但是董小姐更加的霸气外漏。
年,格力集团因为欠债的原因想要卖掉格力58%的股份,任何人一旦拿下,就会毫无疑问的成为控股大股东。当时,入市不久,国人更认外国品牌,以世界强为甚。很多地方政府搞了一大批和强合作的企业。
珠海市政府找来的收购者是美国开利集团,因为对方是世界强,为了安抚朱江洪和董明珠,对方给开出了万的年薪。
朱江洪和董小姐可从来不是坐以待毙的人。当时,市里面为了摸清格力的家底,上级主管单位特地派香港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进厂摸底,格力直接闭厂锁门,禁止任何人进入。除了找媒体发声,朱江洪还找到了新华社给省领导递交内参,最后省级领导下了批示,终于没有卖出去。
董小姐自己的版本更是厉害,越级“上访”,直接找到了当时的广东省省委书记,汇报的时候痛陈利害,称对方虽然是世界强,但是看看记录,卖给他们的国货都没了,格力虽然小,但是还是有前途的。
年,董明珠在任格力董事长之后,前前后后,国资委派了数位青年才俊,给董明珠做搭档,但没有一个呆得住。有些喝酒误事,背上处分,仕途暗淡;有些默默无闻,来去之间,没有半点声响。
董小姐和格力是深层绑定的IP,大国工匠的杰出代表,“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有时候就连老领导朱江洪都看不下去了,在自传中专门驳斥:
”这部(格力)历史是广大格力员工、经销商、供应商、格力的上级主管,以及曾经帮助过格力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共同撰写的。历史终究是历史,我想最终一定会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老领导生性低调,与世无争,没开口要过一张股票,虽然跟组织说有需要,也可以干下去,但走的干净利索,拒绝了担任名誉董事长。
他不懂董小姐的难处,董小姐泼辣火爆,锱铢必较,跟领导处不来的。
格力品牌使用权之争的时候,老领导还是想私下解决,董小姐直接将矛盾公开化,直接诉诸舆论的同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