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部耗时56年的纪录片,告诉你人生是被这 [复制链接]

1#
程少为挂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953920294540497&wfr=spider&for=pc

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看纪录片?

因为知识有两种来源途径,一种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这也是陆游经常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原因,另外一种来源于书籍、影视作品等间接途径,而在影视作品中,最为严肃正经的,非属于纪录片不可。

通过观看纪录片,你可以将自己代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感受到人情冷暖,与主角一起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同时,你会发现在苍茫的历史和物理空间中,自己是多么渺小。

这就是我自己喜欢,甚至经常鼓吹周围的朋友一起看纪录片的原因。

如果用摄影机拍下一群人从童年至中晚年的人生轨迹?这会给人怎样的启发?英国一部叫做:《人生七年》的纪录片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部名为《人生七年》的系列纪录片,从年拍到年,每七年记录一次,整整拍了56年。

内容为记录和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七岁的孩子,每隔七年又跑回去拍摄和记录他们的成长状况,看看他们的成就以及倾听他们诉说对未来的梦想,,呈现了英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在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中,他们有的家境优渥,有的出身贫寒。

从年开始,7岁,14岁,28岁…一直至56岁,我们在荧幕上窥见他们半生的缩影。

当岁月流逝、沧桑变化,现实比任何虚构作品都更残酷。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断地被拉开,而这个差距,很多人其实都没有意识到。

上层阶层的孩子Andrew和John抱着《金融报》或者《观察家》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充分地规划和遐想,因为在他们的眼前,有一条可以复制的成功之路,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家族,乃至他们的朋友。

而底层的孩子,则完全没有这样的运气,他们可能连梦想都不知道是什么,出生于一些破碎家庭的孩子,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少挨点揍,能够有吃上一顿饱饭,能够有点零花钱。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是有分等级的,当上层的孩子内心想着将来如何去自我实现,底层的孩子,却被温饱问题日夜纠缠。

影片中,受访者Paul出生在福利院,性格内心又有些自卑。

成年后一直是个普通工人。待到56岁已经是儿孙满堂的年纪时,面对镜头,他对所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无论如何,希望孩子们可以拥有好的教育,因为人读的书是拿不走的。

而14岁的男孩Nick,7岁时就读于一所乡村小学,常常以牛马为伴;14岁时因害羞不敢面对镜头;21岁时,因勤奋学习成为了牛津大学物理系的学生;28岁成为了大学教授,迎娶了同样也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妻子;56岁面对镜头时春风满面,生活惬意,最终因教育而跨越了其阶层,改变了命运。

看完整部剧,令人唏嘘,命运、轨迹、悲喜、演变……七年又七年,半个世纪后,穷人的孩子依然贫穷,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很多人不禁要问:出身是否真的决定了起跑线和自己所在的阶层界限?难道普通人真的无力改变命运了吗?

《人生七年》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教育可以使人达到范围内的最大值从而改变命运。

虽然这部纪录片,不断强化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阶层不可跨越。

但从中却给了我们一个重大的启示,那就是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改变自身的思维与格局。且不说能否逆袭你所处的阶层,但能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和突破到自己的天花板,也算是问心无愧了。

上层社会的家庭给了子女们更多的人生引导,父母的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脉,直接影响了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在父母的引导下,虽然金钱帮助孩子有了更多了解大千世界的机会,但精神层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质更为深远。

不努力,不学习,不上进的后果,有可能是你的孩子,依旧会重复你现在的样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