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家白癜风治疗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过去20天,许多人“阳”了,许多城市“高烧”不退。
过去3年,新冠病毒的不同毒株曾于不同时期在不同区域流行过。这一次,十多亿人要共同直面的,是奥密克戎毒株。
病毒冲击着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冲击着社会运行的每一环:从医疗卫生到物资供给,从居家生活到企业生产……
这个冬天,一场与奥密克戎毒株的鏖战在所难免。对大多数人来说,迎接病毒冲击波的方式都一样:经历、互助、坚持。
直到浪潮退去,我们取得胜利。
——编者
大考
工人日报记者罗筱晓
医院肾内科主任许辉很忧心:截止到12月23日,她科室里的35位血透护士已经全部“阳”了,而此时长沙市以及整个湖南省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还没有到来。
“新十条”等措施落地后,变化立竿见影。由于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本身免疫力更弱,12月初以来,医院血透中心就不断接诊到阳性病例。一开始,血透中心还能腾出专门的时间段为这批病人做透析;后来确诊患者不断增加,院方只能在病人透析时分出“阳性区”和“阴性区”,以最大限度减少交叉感染。
不过这样的措施无法保证医护人员免于“中招”。新机制运行一周后,许辉开始陆续收到队伍“减员”的消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普通护士需接受数月的培训才能成为相对熟练的血透护士,这就意味着血透中心难以靠其他科室的支援来补充人力。一名血透护士“阳”了,她的工作只能靠别的血透护士顶上;工作强度增加后,剩下的护士“阳”的概率又会增大。
人员的紧张状况很快凸显出来。正常情况下,血透中心每位护士每班负责四五位透析病人。12月17日那天,由于前期病倒的同事无法返岗,两名已经出现了低烧、咳嗽等症状的护士不得不各自分管了10位“阳性区”病人,工作量翻了一倍。
在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长蔡小芳也正在迎来“艰难时刻”。据她介绍,“新十条”出台后,发热门诊每日接诊数量由原先不足百人次快速增长到目前的多人次,“未来一段时间,这个数字还会不断攀升”。
蔡小芳曾长期在感染科工作,对这轮正在席卷全国的感染浪潮,早在11月时她就有所预判。因此在此前近一个月时间里,蔡小芳多方协调加强了发热门诊的药物储备、危重症患者所需医疗器械储备等。此外,她还对门诊内所有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院感知识培训,“连保安、保洁人员都包括在内”。
北京多区在体育馆开设了发热门诊,图为一名医生在简易诊室里问诊。工人日报记者王伟伟摄
事实证明,充分的准备很有必要。截至目前,医院发热门诊的床位周转、物资供应等尚处于正常状态;身处高危岗位,蔡小芳及她带领的7位本科室护士还有一半仍保持着抗原检测“一道杠”。
不过,这并不代表发热门诊没有后顾之忧。从北方多地已有经验看,一旦感染高峰来袭,发热门诊和急诊将首先遭受冲击。争分夺秒在大浪打来前筑起防波堤,是包括医院在内的南方各地各级医疗机构的当务之急。
目前,蔡小芳手中可排班的护士有16名,这支队伍来自多个科室,由医院临时抽调组成。此外,医院要求每个科室安排30%的人力处于机动状态,以供全院整体调配;预计到新冠病毒感染叠加其他疾病的患者会越来越多,医院已做好了从隔离楼栋到隔离病区直至隔离病房的预案……
在难以借助外力的血透中心,许辉正与自己的队伍设法熬过难关。为了维持多位患者的正常治疗,绝大多数“阳”了的医护人员在退烧后即返回岗位;有的症状较轻的护士主动要求把休息时间排给感觉更难受的同事;下一步,许辉计划继续将科室门诊医生回撤以补充人力空缺。“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靠大家一起扛过去。”说这话时,许辉的口吻里既有忧虑,又带着坚决。
“一起扛过去”同样是蔡小芳接受采访时数次提及的说法,不过她口中的“一起”还不仅仅包括医护力量。
1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宣布,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对全国医务系统而言,这意味着又一场“大考”的到来。当已经在疫情防控一线战斗了3年的蔡小芳被问及还需要什么支持时,她的回答来得很快。
“请大家一起扛一扛,把医疗资源尽可能地让给急危重症患者和特殊人群。”
运转
工人日报记者裴龙翔
习惯成自然地给电瓶车和餐箱消了毒,再紧一紧绑腿,美团配送上海市普陀区环球港站点骑手王进又开始了新一轮货物装车流程。餐箱、脚踏板空隙处、车把手……按照目前“一车至少送10单”的标准,王进必须把每一处能够利用的空间都塞得满满当当。
12月13日起,除特定场所外,上海其余场所不再查验健康码,也不再要求扫场所码。在王进的印象里,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推送到他手机上的订单开始快速增加。
北京,一位快递员正在加紧处理堆积的包裹和快件。工人日报记者王伟伟摄
过去3年,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疫情形势每有较大变化,外卖、快递总是首先受到影响的行业,这一次也不例外。
12月中旬,北京迎来了新冠病毒感染高峰。一方面是居家的民众对物资需求激增,另一方面是骑手、快递员大面积感染。在持续一周多的时间里,无论是点餐、买药还是买菜,人们都反复在手机屏幕上看到“正在等待骑手接单”或“运力已满”的字样;至于快递,能不能收到则要“看运气”。
同时期,上海的情况要好一些。刚开始几天,王进不时会接到“超大分量”的订单,“明显是囤货的”;后来,人们发现虽然等待时间变长了,但东西总能买到,“订单的分量也就正常了”。
不过,王进的压力并没有因此明显减弱。往常他从早上8点开始接单,最迟到晚上八九点就能收工,但最近每天他都要干到深夜11点多才能把手中的订单送完。这几天上海迎来了寒潮,外卖订单进一步增加,再加之陆续有同事感染后停工,像王进这样还能在外面跑的骑手都是“能多送一单就多送一单”。
王进做了个对比,平常他每天大约跑60单,现在这一数据提升到了90多单,订单里食品、日用品、药品无所不包。最多的一天,王进送了单,那是他做骑手3年多来的最高纪录。
同样的时间要多送三四十单,王进一秒钟都不能浪费。采访那天,上海最低气温接近0℃,但因为总是手提肩扛跑进跑出,王进的额头一直微微冒汗。刚闪身进电梯,他给顾客的电话已经拨了出去,“您好,您的订单马上送到,请开门取一下。”这样可以省下几秒钟敲门的时间。每次路过换电站,王进总会下意识地估算电瓶车剩余电量对应的里程数,以确保自己不用为换电池单独跑一趟。
上海街头奔波的外卖小哥。新华社记者杨有宗摄
由于大多数订单是无接触式配送,一天下来王进连和自己的服务对象打个照面的机会都很少,不过这并不代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就此中断。有一次订单送达,顾客在屋内大声嘱咐王进一定带走门口架子上放着的刚煮好的咖啡,“暖暖身子”。几天前,王进的同事杨富华接了一个全程60多公里的跑腿单:给一位独居老人送退烧药。杨富华骑行了4个多小时抵达目的地,隔着房门,老人先是警惕和疑惑,接着有些意外,确定是自己女儿寄送来的物资后,他又是开心又是感激,不断对杨富华说着“谢谢”。“那一刻,我送的不再只是货物,还有关爱与温暖。”杨富华说。
进入12月下旬,随着骑手“阳康”后陆续返岗,再加之各地快递员驰援,北京运力紧张的情况正在缓解。在上海,王进和杨富华还要再坚持一阵:南方多地的感染高峰期正在逼近。
王进经历过今年上半年上海的那一轮疫情。这个冬天,即使订单再多,他也极少有怨言或感到焦躁。王进知道这就像寒潮是春天到来前必经的过程一样,对他和上海数以万计的骑手来说,保持自己的节奏顺利送达每一单,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也是这座超级城市要完全恢复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环。
互助
工人日报记者李国
“请问谁有富余的退烧药?我可能‘中招’了。”12月17日下午,租住在重庆大渡口区的薛赟出现了低烧、全身酸痛等症状。由于没有提前备药,彼时线上线下药店的退烧药又都已断货,孤身一人在重庆工作的薛赟只能试着在大学同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