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孟佩佩)临近春节,比金华火腿历史更为悠久的金华传统名小吃毛坦进入销售旺季。以前过年走亲访友必备传统糕点毛坦由于“重油”“重糖”,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95后“糕点小王子”徐家兴改良了配方,使其成为新晋网红休闲食品,深受年轻人青睐,限量预售的糕点很快就被预定一空。
时代在改变,科技迅猛发展,居民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诸如传统制糕手艺等传统民间工艺,虽然凝聚了老一辈的聪明才智,但在当代或多或少遭遇了现代化的“水土不服”。敢于“破圈”的年轻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在为其注入现代、多元的文化元素,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
徐家兴(左)和奶奶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克服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水土不服”
“毛坦是工序最繁杂的一种金华糕点,要经过浸泡、磨粉、蒸熟、晾干、打胚、油炸等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又对湿度、油温、时间、火候有不同把控要求,样样都是细致活儿。尤其做好的毛坦胚不能晒、不能烘,需要经过漫长的自然风干”。
徐家兴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他家的手工作坊曾是当地最早的传统糕点直营店之一,年过古稀的奶奶柯文娟是金牌糕点师,掌握了40余种传统糕点的制糕手艺。十几年前,妈妈曹春蕊下岗后将毛坦等传统制糕手艺传承下来。
“读小学时家里每天都有十几名员工忙前忙后,读大学时作坊就倒闭了”。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徐家兴看到了传统作坊的弊端,也觉察到了传统糕点由于重油重糖,让越来越多追求健康的年轻人望而却步。这几年,他创立糖古婺式糕点轻奢定制品牌,并注册了商标“糖古”,尝试改良配方让“老传统”和现代接轨。
但中国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温情与灵魂,是难以赋予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的。如何打破传统手工艺在科技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传承窘境,是徐家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与徐家兴的家庭传承不同,95后摄影师史政伟与木雕匠人卢正义并没有亲属关系,
福建莆田72岁木雕匠人卢正义在遇到史政伟之前,已经将木雕技艺搁置很久了,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弹弹小曲、打打牌。几乎没有人记得,40年前他曾是当地最火的木雕匠人。在和卢正义的交流中,史政伟感受到技艺传承面临的“断层”问题,“现在很少有年轻人会去买木雕产品,也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项技艺了。卢爷爷说,以前媒人很愿意给木雕匠人做媒,现在则反了,一听是做木雕的,就很少有人愿意介绍了”。
去年5月,热爱木雕且愿意“尝鲜”的卢正义和他的忘年交小伙伴史政伟成了B站UP主,用账号“卢正义的雕刻时光”记录了传统木雕与二次元动漫手办的融合过程。卢正义希望,通过视频,能够让更多年轻人重新认识并热爱传统木雕技艺。
在距离卢正义公里之外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姑娘杨丁和她的团队设立了“彝居”彝族家居产品研发中心,邀请非遗传承人与“新匠人”参与设计制作彝族传统家居。
杨丁是在一次前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做彝族家居调研时,遇到过一座精美的彝式木制房屋,可懂得这项技术的木匠却外出做了保安,“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在这些老一辈手艺人看来,现代的砖瓦房已经让人们不再需要木制房屋了,传统的手艺在当地被定义为‘落后’”。杨丁很怕“有一天彝族民居的独特样式会消失殆尽”。
年3月,杨丁和团队在凉山设立了“彝居”彝族家居产品研发中心,建立规模化生产工作间,外出的手艺人被邀请回来成了“大师傅”开始培养“小师傅”,设计生产彝族漆器工艺的柜子、彝族建筑技艺制作的桌子等,这两年还增加了彝族刺绣的抱枕、餐垫等周边家居,为一些民族风情酒店提供定制生产。
“彝居”生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工艺多功能柜。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录与复刻:90后“守艺人”让传统再发光
随着“新国潮”“新国货”的崛起,传统手工艺品逐渐在各大社交平台热起来。
明朝凤冠、敦煌壁画供养人头饰、苗族头饰……“手工博主”成都女生雁鸿凭借一双巧手,用易拉罐、撑衣杆、铁丝等常见物品,还原了古代各类头饰发冠,分享的展示视频最高点击达多万次。为了让作品还原度更高,去年年初,她找到非遗技艺“花丝镶嵌”的大师傅进行学习。“花丝镶嵌是国粹中的国粹,视频之所以能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