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子人编辑
黄月1
“没进电子厂之前我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而今我在厂里上着班,零件和零件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晚安,打工人!”
“打工人”最近成为了一个新的网络热词,与之相关的段子、表情包、视频席卷社交媒体。据网友考据,“打工人”梗源自网红“抽象带篮子”的打工人语录短视频。“带篮子”本人是一个大专毕业的小镇青年,现实中的职业原本是工厂保安。他在短视频和直播中流露出的某种正能量和讽刺调侃相互交织的情绪(“大专人,大专魂,大专都是人上人。毕业的将来都是给大专人打工的!”)戳中了网友的情感共鸣点,让“打工人”梗迅速出圈。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发出了“打工人”的自嘲。
值得注意的是,“打工人”是一个被在公共舆论场域声量更大的年轻网友“挪用”的概念。在不久前,恐怕没有多少年轻人愿以“打工人”称呼自己,相反这或许正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想要远离的一种身份和生活方式:在传统认知中,“打工人”指向的是从事体力劳动、薪资微薄的农民工,与穿着光鲜、坐在空调房的城市白领截然不同。但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了在白领抱负理想、地位象征的表象下的真实:只要你在雇佣劳动关系中不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你就是打工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毫无疑问,“打工人”梗的流行来源于劳资关系矛盾激化的现状下,年轻人对日益加剧的职场竞争和生存压力的调侃和自嘲。界面新闻记者刘雨静分析认为,“打工人”梗是近年来流行文化“下流化”的最新篇章:“当下年轻人中的主流互联网语境,已经不再是体面精致的中产阶级和机场成功学织造出的‘人人皆可走上人生巅峰’的梦,而是愈发引起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