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asGraham的7years,用精雕细琢的旋律和蕴含深意的歌词唱出了一个普通人的一生。
OnceIwassevenyearsold
Itwasabigbigworld,butwethoughtwewerebigger.
还记得7岁时的自己吗?
那时的我们总是被大人追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露出开心的笑容?有没有喜欢的小朋友?以后想不想结婚?
懵懂无知、童言无忌。
小时候的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总是可爱逗趣,让人捧腹。
但是,试想,如果有人对七岁时你稚气的回答格外重视并用影像记录下来,而后“无聊”到每隔七年都回访,了解你的生活、事业状况,直到你鬓发花白、垂垂老矣;有人用镜头记录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你,把你可能平凡、平庸甚至颓唐的一生展现在世人面前......如果有人这样做了,你觉得这部影片会具有怎样的震撼力?
你可能会在心里偷笑:怎么会有人这么无聊?为什么要找我?还有,哪有人坚持得了五十多年?
这样的人,还真有。只不过,他的拍摄对象不是你,而是来自英国不同阶层14个普通的孩子。
《人生七年》
(英文原名《7up》)
迈克尔·艾普特执导、英国BBC出品、一共8部、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真人秀鼻祖”、“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之一。
迈克尔·艾普特在年拍摄了记录片系列的第一部《7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系列纪录片综合了被访者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及56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英国独立电视台拍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想做个节目来验证当时社会上热议的问题——
你出身的阶层,能不能决定你的未来。
当时剧组的观点是——
会。
那么,14个孩子的人生走向是否和剧组的预设相符呢?
在此,小编选取纪录片中最具有典型性的几个孩子,把他们分成五组,让我们通过见证他们的人生引发对自己人生的思索。
1住在伦敦肯辛顿区(著名富人区)的高富帅三人组Andrew,CharlesJohn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7岁的他们俨然已经展现出成功人士的模样。阅读《金融时报》,《时代》和《观察者》;在私立学校学拉丁语;听甲壳虫乐队的音乐,还能点评上几句。
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要就读于Oxbridge。
14岁确立从*理想,之后如愿进入Oxbridge学习。
最终、成为律师或者进入媒体等精英行业,迎娶白富美。(一辈子的人生赢家hhh)
2福利院两兄弟PaulSymon没有爸爸妈妈陪,凡事靠“自律”。
每天学习时间并不多,还要帮福利院做家务活。
喜欢打架,没有大抱负,不知道大学是什么。
成长过程中也没有争取去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长大后做着普通工人,住低等社区,按部就班地经历着底层的命运。
3伦敦东区平民三姐妹Sue,JackieLynn人生平淡:辍学、早婚、多子、失业
4逆袭成功的学霸命运的漏网之鱼NickNick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在一所乡村学校读书,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利兹,但是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生性内向害羞,却通过努力获得自信,就读于牛津大学物理系。
最终在美国高校当物理学教授,成功跻身精英阶层。
5从云端跌落、潦倒颓唐的NeilNeil出身教师家庭、生活条件优越,7岁的他无忧无虑,可爱天真
然而、14岁到21岁遭遇的种种挫折,让他走向迷失。影片中提及了考牛津失败、教师家庭严苛的教育等因素,他也因此反抗生活,退学,出走,领保障金,当流浪汉,情绪极其不稳定。35岁时沦为无家可归的人,在苏格兰荒凉的高原上游荡,镜头前的他明显表现出精神病症状,难以自控地晃动身体,控诉着这个社会。
“这个纪录片看下来,给人最大的冲击完全不是其*治内涵,而是——请允许我使用这个几乎成了陈词滥调的用语——生命的荒诞。片中的每一个人年少时,无论贫富,都意气风发充满幻想,都相信未来是圣诞老人藏在圣诞树下的那个礼物,会在打开的一刹那令人尖叫欢呼。
但是,圣诞老人始终没有出现。慢慢地,片中的男人开始挨个秃头,女人开始比赛发胖,关键是,他们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憧憬和幻想。梦想的浓雾散尽之后,裸露出来的是苍莽时间里有去无回的人。
《人生七年》是一个反高潮的纪录片,故事开始得异彩纷呈,结束得平淡凄凉,并以其反高潮的故事走向暴露着生活的本质。从年开始,观众就开始等待那些可爱的孩子会演绎精彩人生,等了40多年,终于等到14个天使慢慢变成了14个nobody。阿甘的妈妈说:人生就象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颗尝到的是什么滋味。阿甘的妈妈其实也可以说:人生就像一盒口香糖,嚼着嚼着都一样没有了味道。”(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对这种消极的宿命论感到愤怒、产生质疑,毕竟在我们看来,我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佼佼者,命运应该由自己来掌控,而且人生的成功不应局限于世俗层面。
的确,生命如此纷繁复杂,以至于我们很难用单一标准来衡量任何人的人生。放弃了*治抱负转而热衷园艺的John,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柔和;事业平淡却家庭美满的Paul,内心满足而安详。这样的人性成长也可说是收获?事实上到影片最后,这14个人绝大多数都变得比年轻时更可爱,在时光的雕刻下,凿去狂妄,磨出温润。说到底,谁都终将被扔回时间的海底,在那里与其它鱼虾贝壳一同聆听无边寂静,而在这之前,我们能指望的,大约只是心灵成长,祈祷生的优雅可以抚慰它的渺小。
当初拍摄这部影片时是为了验证当时英国严重的阶层分化现象,但是当迈克尔做到了,每隔7年就拍摄、记录一次的时候,这部纪录片早就超过了人们预期的意义,而转化为对人生深沉的思索。当我们把这部纪录片坚持看下来时,我们就会发现,也许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具有“典型”性,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生。也许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环境不同,会塑造出不同的人,但是人生,就是那样。
这部纪录片没有直接的向人们倾诉什么道理,它只是直接的,把社会,把个人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接下来的,则是需要我们去体会,体会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西雅图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亚力克斯·蒂松说过——
“感谢世界上有故事,让我们的经验成形,得以不至于瞎着眼走过人生的旅途。”
趁着我们还年轻,不如去看一看这部纪录片,思索人生,规划未来。
或许,你的人生早已注定?
或许,你坚定地要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如有任何观点,欢迎留言,留下你新鲜有趣的青年态度!
Q
只要你敢青传不负
/3/2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