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上一篇推文引发了很多家长的共鸣。点下面文字链接回顾:
??一位中产爸爸的怒吼:没人告诉家长,教育是用来社会分层的!
人民大学储殷教授的很不赞同清华大学刘瑜的育儿观点:(戳下面文字可以观看刘瑜的演讲视频)
清华女教授指责鸡血家长,反被家长怼回去……
刘瑜,一个不需要食人间烟火的家长
储殷认为,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能听信专家的鸡汤,搞什么快乐教育,鼓励孩子做一个普通人,因为教育才能让普通孩子跨越阶层。
两位教授隔空发表截然相反的观点,让人不由得感叹现代社会的最大悖论:
“想要实现阶层流动,关键是教育。”但另一方面,“一个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母的阶层、职业和收入”。
对于储殷教授的演讲,一些网友觉得句句戳中心窝:
也有人觉得,这样的演讲没有什么意义,提不出任何解决方案,徒增家长焦虑。
很凑巧,看完储殷和刘瑜的演讲,我在腾讯视频里看到一部日本纪录片:
将这部纪录片与两位教授的演讲对比起来看,很有意思。
刘瑜说,我的孩子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储殷说:东方国家的考试是为了决定你毕业以后挣万块钱?块钱?块钱?还是到劳动力市场去打零工!所以,我们普通孩子不能接受教育专家的快乐教育鸡汤论,得拼命。
那么问题来了,普通人拼尽全力,就能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吗?日本这部纪录片《人生七年》通过跟踪3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说出了答案。
日本版《人生七年》,是翻拍自英国BBC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史诗级纪录片:《人生七年》(theupseries)。通过半个多世纪的真实跟拍,记录下了4个孩子从7岁到63岁的人生。去年,这部纪录片播出了最新一集《63up》。
年,日本翻拍了这部纪录片。与英国版不同的是,日本这部片子主要记录的是日本中产家庭。
所以,今天我们和大家聊这部片子,因为同样作为人口密集的东亚地区,以及无比重视教育的中产阶级,日本版的这些家庭的生活轨迹更贴近我们国家的百姓生活。
选择3个家庭,每隔七年,节目组会采访一次,年,这3个孩子已经36岁了
纪录片里,接近中国中产家庭孩子生活轨迹的,有一个叫贵子的女孩。
她是90后,正如我们身边的孩子一样,贵子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在给孩子打鸡血。用中国的语言来说,就是鸡娃。
在教育上,日本家庭的鸡血程度,一点都不比中国家长逊色:
7岁的贵子每天都要辗转于各种辅导班之间。周一钢琴,周二游泳,周三书法、周四剑道,父母每周会2次坐火车送她去上名师补习班。
和很多中国孩子一样,贵子也会疲惫,在去补习班的路上,贵子看着窗外的天空,很想拥有自由自在的童年。
她说:“如果世界上有两个我就好了,一个负责学习,另一个就可以玩。”
不过,懂事的贵子一直很听话,很勤奋。她按照父母的规划,很努力地上培训班、很努力地学习。
遗憾的是,贵子在初中、高中、大学的入学考试中,考得并不如人意。每一次升学,都没有考进理想的学校。
在大学毕业后,贵子当上了航空公司的空姐。
那是她的人生高光时刻:“我感觉终于让爸爸妈妈自豪了。”
但贵子在当上空姐之后,才发现服务行业并不好做。工作稍有疏忽,就会被人指着鼻子大骂。贵子每天都感觉压力很大。
28岁那年,贵子任职的航空公司宣布破产了,贵子刚刚就业,就失业了……
不能不说,从小就奔波在各个培训班的贵子,起跑线算是比其他孩子要超前了,但是她依然势不可挡地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另一个孩子——直树:
直树就是一个从小放养的孩子,他喜欢打游戏,不想爸爸妈妈生妹妹,否则会觉得房间拥挤。
而父母对直树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他快乐。
这个男孩无忧无虑地长大,在上大学前,他还认为“大学很轻松”。
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检察官。虽然小时候没有努力,但是,他长大以后还是学会了努力地念书。
但日本的法律考试并不是那么容易,直树虽然努力了几年,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通过法律考试。
大学毕业后,直树放弃了当检察官的梦想,去了一家咖啡店打工。
从小是学霸,长大就不会成为普通人吗?纪录片里的另一个主人公:由美,是从小学习用功的孩子,妥妥学霸一枚,家里很重视教育,她自己也很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