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人生七载/人生七年/人生之路/成长系列ThUpSris
放映时间1月11日(本周一)晚19:00
放映地点知無知艺文空间
人生七年之五十六的剧情简介
迈克尔?艾普特在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可生活仍将继续。
这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伟大纪录片,是影像记录史上的奇迹,而且这个奇迹还在继续。成长系纪录片已经坚持了40年,从未间断过,每隔7年再次出品。年,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MichalAptd还是刚入行没多久的小伙子,他决心拍摄一部反映英国人生活和西方人文的纪录片,于是他采访了一大批英国各地的7岁的小孩子,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他们的音容笑貌,采访他们谈及自己的生活现状和心中的愿望,最终选定了14个小朋友的影像集合出品年的“成长系列之7岁篇”。可这一发就不可停歇,每隔7年,迈克尔?艾普泰德就再次找到当年那14个孩子,记录下此时的他们,7年时间的人生历程,7年来的他们对人生变化和不同感悟。成长系列的14岁篇,21岁篇,28岁篇......一直到最近出品的56岁篇。看这部纪录片绝对有着不可思议的感觉,看岁月的流逝,看沧桑变化,看着14个小孩子变成中年人时,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在心头。
陪伴这些孩子度过半个世纪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也已两鬓斑白,《人生七年》还将继续。
知無知秉承有质量的观影交流
欢迎大家观影后交流
12月14日是我们每周一次的教育纪录片放映活动。放映的纪录片是《幼儿园》,导演忠实的记录了一个公立幼儿园里小孩子和老师们的日常生活,观影后大家留下来讨论。幼儿教育的问题关心的人很多,来的人有20来个朋友,有家长带孩子一同前来。
谌洪果老师上一周小人国,也是幼儿教育。这是最难的时期,每个教育者都要战战兢兢,对基础教育老师的要求,比大学老师的要求要高。幼儿老师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爱,上一次看的是北京的一所学校叫巴学园,讲求自由教育理念,上一次来了一位华德福的老师,总结说幼儿教育应该是——自由+爱+规则。
今天的这种公立幼儿园,相对于小人国有很大的差距,老师对孩子说的话很粗暴,骂孩子,还培养日本人的恨。虽然我们看到片子里也有好的地方,有爱,让孩子自己决定规则等等。
我还想说的是,还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由家长决定。现在的家长是放大了恐惧,生存的恐惧,因为家长自己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了,根本就不用担心生存。
教育就看家长的决定,坚持就去就是了。但是以我的观察和思考,不要有太多的集体教育,更尊重孩子的爱的教育的模式,是个更好的选择。
王先生(现在做律师以前也做过老师,从小学教到高中)幼儿教育,家长和学校不匹配,首先孩子是自己的,教育是社会的,家长要对国际上的教育有所了解,我们的幼儿教育是一种成人式的教育。
在德国,幼儿园只带孩子玩儿,实践,不允许学大人学的比如数学知识,去*府,农场,法院去看,生命的生长,根有问题,树就不行,幼儿教育就是根的问题,根不好,参天大树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对8岁之前的教育足够重视,一是教育理念,二是足够的时间陪伴,陪伴的时间就这么几年。
孩子大了又不想和你在一起,小孩子对钱没印象,不是有钱就行了,要给小孩子分享的是时间,否则孩子对父母会打问号的,这是一辈子的事。长大了就木已成舟,小孩子你画个啥以后就是个啥,幼儿教育杠杆一样力量相当的大。
欧亚学院儿童发展研究院的老师(院长信佛很善良,小孩子一岁半)我认同幼儿教育比成人教育更加复杂的说法,刚才的片子看了以后有个感觉,没有爱,寄宿学校的孩子对于家庭的感觉是缺失的,问他们爱谁,他们不知道。
对美国和日本的看法他们给出的答案大多是单纯的无理由的仇恨,这些都是问题,更重要的是怎么办。
现在家长能做的是少看点儿手机,和孩子四目交接,看着他,听着他,自己觉得陪孩子太少了,很愧疚。
大学教育专业里面分艺术,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了却没办法连贯起来,不知道为什么要教这些东西,只知道需要有艺术或者擅长绘画的老师,幼儿园老师很少有本科,大部分是中专,因为家长看重的是孩子的技能,跳舞,画画,如果不教,幼儿园就办不下去,家长就不会选择,就上不了小学。
实际上画画还不是单纯的画画,是要搭建一个世界观的,研究院要办一个幼儿园,适合自己的理念。
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上一个多好的小学,死记硬背诗歌却没理解世界的美好,是不值得的,一切教育都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选幼儿园确实是要慎重的。
王老师我觉得幼儿具有神性的生物后来沦落为人了,能不能一直保有神性。很希望保持孩子的神性,非常关键,不管是从哪几个方面,很多家长在寻找更多的道路,没人想拿孩子当试验品,但是不能坐以待毙。
一位参与者(本科是教育专业,学的东西中有怎么把教育和互联网工具连在一起)我觉得空间很好,西安需要有这么一个公共讨论的空间。
我学的东西中有怎么把教育和互联网工具连在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经历,应试的,知识的,工具性的教育并不足以给我们幸福感,光看老师不能代表什么,一定要全方位的了解这个社会,这个群体,认识到人生命的本质,读研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