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俄版人生七年曝光残酷真相父母,就是孩
TUhjnbcbe - 2021/10/21 8:45:00
刘军连挂号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31/9387794.html

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作者:小树妈妈本文由:小树妈妈(tree)

授权发布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估计大部分父母都听说过。
  导演会挑选一些比较典型的孩子,每7年回访一次,展示他们的成长轨迹。
  后来,其他国家也陆续拍摄了自己的版本。
  不过,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教育各有特色,拍摄的视角也不同。
  英版,聚焦于贫富阶级的巨大差距,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阶层固化。
  在日版里,镜头转向了一群普通孩子,告诉我们:
  无论父母如何努力,孩子大概率会变成一个普通人……
  很多父母可能不知道,其实还有俄版的《人生七年》,精彩程度和值得我们反思的程度,绝不亚于英版和日版。
  它用长达28年的时间,跟拍了20名不同阶层的孩子。
  这群孩子,生于年的苏联,年龄和我们这一辈大致相仿。
  不同的是,他们在时代变革、国家动荡的环境下成长的。
  在评论区,我看到大多数人的感受,是命运弄人、世事无常,在大环境面前,人显得那么无力。
  但隐去特殊的时代背景,这部纪录片,也蕴含着不少教育哲理,值得我们普通父母深思和借鉴。1孤儿院里的小男孩: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俄版《人生7年》里,最让人心疼的,是这个叫安德烈的小男孩。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被迫懂事”的孩子的影子。
  他2岁时,父母因为车祸去世,年迈的奶奶无力抚养,只好把他送到孤儿院。
  孤儿院的生活条件清苦、纪律严格,没有家人的呵护,安德烈早熟而懂事。
  被采访期间,他的脸上一直挂着甜甜的笑容。
  但当记者问道:“你有家人吗?”
  那抹刻意的笑容瞬间消失,他回答:“有,奶奶、哥哥……爸爸妈妈都死了。”
  回忆起去世的妈妈,安德烈更是眼圈翻红,强忍泪水:“妈妈去世的时候,我才两岁。”
  亲情和家人,一直是安德烈内心强烈渴望的。
  即使已经记不清母亲的音容笑貌,晚上睡着,他依然会梦到。


  “我躺着躺着,突然听见有人喊安德烈,然后我就醒了。”


  “你怎么知道那是妈妈的声音?”


  “我一下就认出来了……”
  纪录片播出后,安德烈引起了大家的
  14岁那年,安德烈终于离开孤儿院,来到美国,拥有了自己新的家庭。
  因为对家人的极度渴望,人生地不熟的安德烈,花半年就熟练掌握了英语。
  可惜的是,新妈妈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孩子。
  “她有时说想让我回俄罗斯……但他(爸爸)不想。”
  为了让身边的人爱自己,他过早的懂事,甚至努力去讨好大人。
  在采访时,安德烈曾抹着眼泪说:


  “我也不知道,所有该做的我都做了,但还是没有用……所有的规矩和小细节我都做到了,我觉得永远都是我的错。”


  就像《可爱的诅咒》这本书里说的:
  讨好者大多对获得爱有误解——只有按照别人的要求,才能被喜欢和爱。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才是对自己最好的爱。
  他们的安全感、自信心和未来的处理关系的能力,都来源于此。
  一旦这种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容易像安德烈一样,演变成讨好型人格。
  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多么奢华的物质生活或者多么厉害风光的父母。
  他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父母的肯定、支持与陪伴。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趁着他还在我们身边,多陪他聊聊天、多鼓励他、多给他一些自信,他才会有底气活得昂首挺胸,活得阳光快乐。2预言苏联解体的孩子见过世面的人注定优秀
  前几年经常有个口号,叫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部纪录片,从侧面说明,孩子的起跑线,正是自己的父母。
  片子第一集拍摄于年,正好是苏联解体的前夕。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导演采访了孩子们对*治的看法,他们各个语出惊人。
  有孩子说:“改革改革改个头啊,所谓*治而已,最起码给我们东西吃好不好。”
  有孩子希望:“大家都爱和平,万物生长都美丽。”
  最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叫安东的孩子,他甚至成功预测了苏联的变革:
  “一些人觉得这样好,另外一些人觉得这样更好,双方矛盾、僵持,最后可能会*变。”
  安东能对时局有这么准确的认知,和他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外公是《真理报》记者,曾为国家领导写过传记,母亲则是知名的电影和戏剧评论家,他们一家生活在*内高官的高楼上。
  良好的家庭出身和成长环境,让安东从小就知道许多同龄人不了解的知识:
  他在7岁那年,就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世界大战,经济改革,美国和苏联的差距在哪里……
  14岁时苏联解体,安东也比其他孩子的分析,更客观理智:
  “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是好事,但现实是无尽的问题和矛盾。”
  7岁、14岁、21岁到28岁,安东每次接受采访,总是落落大方,回答得不卑不亢,有一种谦卑而自信的气场。
  在这些孩子中,他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原生家庭,让他见了很多世面。
  知乎上,曾经有人提问:什么是见过大世面?
  有个高赞回答是:会讲究,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经历过家道中落、父亲去世和青春期的迷茫,但受益于家庭教育,成年后的安东依然过得不错。
  他成为了一家杂志社的副主编,有了美满的家庭,还能去英国旅游。
  自己幸福的同时,安东还不忘回馈社会,每个月定期捐款。
  面对逆境,能够逆流而上。面对弱者,能够心怀慈悲。
  这两年,一提起带孩子去见世面,很多人说,那是有钱家庭才能享受的。
  其实不然,真正的见世面,更多的是——家庭的影响、生活的磨炼、还有书本的浸润和滋养。
  正如安东,他的幸福,不是因为继承了父辈的金钱和资源,而是受益于家庭的格局和视野。
  最大的世面,对孩子来说,其实就是父母。3退学的天才少女卡佳:父母控制欲太强是一场灾难
  说到家庭的影响,俄版《人生七年》中,卡佳的成长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第一次接受采访时,她的许多回答都表明——这是一个早慧的孩子。
  导演问她:
  “你觉得有没有上帝?”
  卡佳一本正经地回答:
  “《小王子》里那本书说过——上帝,对酒鬼来说是酒,对商人是钱,天文家是数字,国王是权利。”
  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卡佳的回答也很有意思:
  “重要是当个好人,做什么工作没关系,善良、仁慈、勤奋,刻苦都是比钱更重要的事。”
  小小年纪,就语出惊人,很多人都觉得,卡佳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卡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加上孩子天资聪颖,母亲对她赋予了很高的期望。
  7岁这年,母亲觉得学校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女儿,就做主让孩子在家自学。
  后来14岁的卡佳,也如大家所期望的,成为一个天才少女。
  她提前完成了中学课程,并掌握了多门外语。
  当时卡佳说,自己希望能成为一名医生,为大家治病。
  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个笑着的女孩,会在7年后,患上抑郁症,从大学退学。
  卡佳的患病,还要从报考志愿的事情说起。
  自己想当医生,而母亲坚持要她在法律、心理和英语三门专业中选一个。
  无奈之下,卡佳向母亲妥协了,选择了心理专业。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时,才是最有力量的。”
  面对不喜欢的专业,卡佳学得痛苦又吃力,最后濒临崩溃,只能选择退学,去医院治疗。
  母亲强烈的控制欲,缺乏的界限感,已经把爱变成了伤害,让两个人渐行渐远。
  卡佳患病后,并没有和母亲说这件事,因为她觉得,反正也没有用。
  到28岁,卡佳依然和妈妈生活在一起。
  从抑郁中走出,她依然没能摆脱控制,按妈妈的心愿,考进了英文系。
  比起21岁,卡佳的境遇已经好了很多,她完成了学业,走出抑郁,心态也更加平和。
  可惜的是,她从天才完全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做电话接线员,兼职写小说。
  如果卡佳能照自己的心愿,就读医生,会不会过得更幸福,事业更成功?
  电影《追风筝的人》里,有一句台词非常打动人:
  “孩子又不是画图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尊重孩子的爱好,适时的选择放手,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纪录片中,一共有20个孩子,碍于篇幅,我挑了3个比较有启发性的孩子,分享给大家。
  这20个孩子,虽然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其实很少有过得非常圆满的。
  在28岁的采访中,导演问了所有孩子一个问题:你希望回到过去吗?
  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更愿意活在当下。
  有人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和自己,和这个时代握手言和。
  有人是因为家人和孩子,毕竟情感才是治愈一切苦难的力量。
  毕竟,想要回到过去,未必是现在过得不好,而是缺乏了前行的勇气。
  即使重来一遍,人生也未必能够圆满。
  即使再给我们教养孩子的机会,他们也未必能照我们设定的预期走。
  与其纠结、矛盾,寄托于虚无缥缈的过去和未来,倒不如放平心态,坦然接受。
  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不论命运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那就足够了。
  我记得电影《银河补习班》里有句话:
  “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但我们可以控制的,是我们自己。”
  世事变化无常,但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力所能及提供资源,尊重孩子的梦想和热爱,能做到这些,孩子未来的路,就会好走很多。来源:小树妈妈(tree),万爸妈
1
查看完整版本: 俄版人生七年曝光残酷真相父母,就是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