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欧姐编辑/MBA智库琉琉
上世纪60年代,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如今的BBC),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这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现在仍然在拍的纪录片,由当年刚刚从剑桥毕业的迈克尔·艾普特和保罗·阿尔蒙德共同指导,旨在揭露阶层差异,对社会和人们,带来的影响。他们选取了英国伦敦及周边小镇14个来自不同阶层和家庭、年龄都在七岁的孩子,观察和记录他们的言行,并在之后的每七年,进行一次跟踪回访。迈克尔说:“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7岁。”巧的是,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难道,人的一生,真的是在七岁时,就已经被决定了吗?年,《人生七年》第一部播出。不得不说,在第一部的纪录片中,虽然主人公都只有七岁,但,阶层的印迹,已经十分明显。来自伦敦东区的托尼,喜欢打架,觉得拳头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办法。来自伦敦东区的贫民之子托尼来自上层家庭的安德鲁,每天都读《金融时报》,因为,他要在报纸上,看看自己所购买的股票表现如何。来自上层家庭的高富帅三人组当被问到未来是否要上大学时,来自福利院的西蒙,一脸迷茫地问:大学是什么意思?住在儿童福利院的西蒙如果以眼界、见识、学识来评判人生是否成功,那么,这些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差距就在逐渐拉大。这部纪录片,今年已经上映了第八集,也就是说,这些被记录的人,今年都已经63岁。如果只以阶层是否可以跨越这一个维度来衡量,那么,从这八集纪录片中,我们得到的答案,显而易见:影片中除了来自农村的尼克,逆袭成功外,其他人,从童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几乎都在同一个阶层。但,好在,人生,不止一个维度。2阶层实难跨越,但它并非决定人生幸福的唯一
来自伦敦东区的托尼,几乎是整部纪录片中,最有戏剧感的一个人。第一集,他一出场,摔倒在了镜头前。个性活泼、无所畏惧的托尼,其实是最不被导演看好的一个。14岁时,当其他人,仍在为自己的学业努力时,托尼最早地离开了学校,来到养马场。21岁时,托尼游走于赛狗场,靠为别人下赌注为生。在《人生七年3》中,作为导演的迈克尔,已经在心中给托尼打上了“迟早要出问题”的烙印。纪录片中,迈克尔特意安排了一个情节,让托尼开车,到伦敦东区,指出那些伦敦最危险、犯罪率最高的地方。聪明的托尼,其实早早猜透了导演的心思,他没有辩驳,而只是,把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过着。七年后,导演本以为,托尼也许会进监狱,但,坐在他面前的,28岁的托尼,却过得不差:作为出租车司机的他,收入不高但稳定,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而且,托尼在业余时间,和朋友打高尔夫球,还参加戏剧表演的学习。后来,因为在采访中,通过出租车的乘车率,托尼成功预测到了金融危机,成了名人。一次,托尼车上搭载了一位宇航员,路人对托尼说,帮我签个名。托尼和宇航员说,帮他签个名。路人说,不,我要你的签名。56岁时,托尼和妻子,贷款在西班牙买了一套带游泳池的小别墅,日子过得开心快活。63岁,因为当地经济不好,托尼卖掉了别墅,搬回伦敦郊区,但仍然很幸福。托尼的一生,并没有实现阶层的跨越,但,他是为数不多的,在每一集的采访中,都对自己的生活表示出满意的人。在心理学家米哈里·切克森米哈赖的著作《心流》一书中,他曾提到过“自得其乐的性格”这个概念。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的人,能在一般人无法忍受的情况中,找到乐趣。这样的人,即便在并不丰富的物质生活、甚至艰苦的条件中,仍然能够找到让自己开心快乐的原动力。他们会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