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玄艾草,挂香囊;吃鸡蛋、抹雄黄;五色彩线绕满堂。五月五,含五黄,王中五瑞虎称王,蝎子、蜈蚣无处藏。”这个童谣又在耳边响起,对端午、对童年的记忆慢慢变得清晰。童年的端午,没有粽子和龙舟,但却另有一番风味。如今的端午节节味不浓,除了商家大力推销商品外,就是吃粽子了,让人越发怀念童年,童年的那些温馨瞬间真会温暖人一辈子。
悬艾叶菖蒲老昆明人过端午节习惯在中午12点过,家里的地上铺满松毛、家门口挂上艾叶、菖蒲与蒿枝,意为毒虫与晦气不会进到家里来。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菖蒲身上这层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使它成了人们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拴五色线保安康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把玩菱角花端阳节时,昆明街头有呈贡可乐村的农民来卖“菱角花”,那精致玲珑的造型和喜庆养眼的色彩,无不预示着吉祥和祝福,很受市民的青睐。从前儿童玩具极少,娃娃们特别喜欢这种小玩意。
“菱角花”是种民间工艺品,它利用三角几何形体为元素,以几个或几十个组和成各种象征物的艺术形式。它的制作技艺是母亲传女儿、婆婆传儿媳,一代代地沿续传承下来。
早点必吃发芽蚕豆端午节,昆明和全国一样,吃粽子,是纪念屈原,毋庸多言。但老昆明还有不少特别的美食。
昆明人过端午节这天的早点,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发芽蚕豆,这发芽蚕豆是和大蒜煮在一起的,有时候,芽豆和大蒜还要带到学校里,和同学一起分享。
芽豆芽豆,顾名思义,就是发芽的蚕豆:干蚕豆要泡上一天,酝酿一下情绪;湿捂上一天,发泄一下情绪;煮上个把两个小时,充分满足情绪。所以,一般等芽豆端上来,小酒杯里已经倒满了扁担酒(散酒)。芽豆下酒,讲究慢条斯理,心平气和,滋味不滋味的,就怕个细细琢磨。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也不妨慢慢琢磨。芽豆这些年少见,每年端午节,有些老昆明人家,还是会煮上一锅。
来一盘椒叶粑粑端阳节前后,有种东西令人难忘,那就是农妇街头叫卖的花椒叶。这是从花椒树上采下来的嫩叶尖子,农妇用围裙兜着卖。每当听到她的吆喝,总有人把她叫住买上一点。人们把花椒叶一片一片地摘下来,洗干净后和上面粉,调成糊状,在油锅里炸成小块小块的花椒叶饼,昆明人叫它为“椒叶粑粑”。椒叶粑粑又香又酥,外加特有的麻味,娃娃们都吃得直流口水。说来也奇怪,当时除了农妇的叫卖,还真不晓得在哪样地方买得着。
吃咸蛋送寒意还有一道一定要吃的美食就是咸鸭蛋,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为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再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古时,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瘟疮蔓延,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而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开春以后,鸭子吃的活食多。民谚说,清明螺,肥如鹅。鸭子吃了这些营养丰富的活食,产的蛋最饱满,气室特别小,营养最好。新鲜的鸭蛋有些腥味,经过盐腌制,腥味去除了,而且营养更容易吸收。
粽子、芽豆、大蒜、咸鸭蛋吃了。最后,还要吃一碗羊肉米线或羊血米线。这样,才算过了端午节吃的这一关。
(昆明信息港综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