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20世纪90年代入职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防疫站计划免疫科,年~年担任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至今已在免疫规划岗位上工作了30年。
周围人对王静的评价几近相同:敬业、亲切、泼辣。
“这3个词是对我30年免疫规划生涯的总结,也是褒奖。”即将退休的王静说,从20世纪90年代初入行至今,敬业一直是她对自己的要求,而亲切和泼辣两个看上去互相矛盾的词语,恰恰反映了她对工作与人的态度。
敬业:一直未变的自我要求
王静生长在普通工人家庭,小时候,经常看到一个同龄的残疾孩子向学校张望,眼中尽是羡慕。
那一幕令她久久不能忘怀,也间接左右了她的职业选择。“那个孩子经常在学校附近徘徊,但却因为小儿麻痹后遗症无法上学,我觉得她很可怜。”当时,王静不明白人为什么会生病,长大了才知道小小的糖丸就能避免这样的悲剧,于是萌生了踏入免疫规划领域的想法。
愿望总是美好的。刚入行时,王静没想到,口服糖丸就能避免小儿麻痹症的预防手段,有人会不接受或者持怀疑态度。
“一个都不能少”是王静的工作目标。在那段日子里,每次开展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工作时,为了不错过辖区内的任何一个孩子,王静和同事深入城中村、菜市场、公园搜寻适龄孩子,反复跟家长确认口服糖丸的情况。
“被误解甚至责骂是常态。”那时的她不觉得累,也不觉得委屈,因为在她心中,消灭脊髓灰质炎比什么都重要。因此,面对误解,她总是耐心地跟家长讲解糖丸的重要性,一遍又一遍地宣教免疫规划知识。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如何做好疫情期间的常规免疫规划工作成为新的挑战。王静经常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了解实际困难,与同事群策群力,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保证了疫情防控与预防接种的有序开展。
直到现在,她仍然紧绷疫情防控弦,收到阳性病例报告,医院或者隔离场所,对患者及密切接触人群进行流调、采样、送样等工作,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和蔼:对每份付出的感谢
30年间,我国的免疫规划事业飞速发展。五华区疾控中心从管理10余家接种单位到如今的余家,从管理辖区内00余名儿童到如今的余名,王静说变化是喜人的,责任也是重大的。
日常,她主要负责免疫规划技术指导、业务培训、接种单位督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置及诊断、疫苗相关疾病监测等工作。
与接种人员接触时,王静的态度是和蔼可亲的。“我从来不特别对待他人,每天24小时,只要有疑问,都可以找我,我都认真答复。”王静说,只要他们愿意学,她愿意倾其所有来教,“哪怕有些接种人员学得慢一点、能力差一点,只要有一颗向上的心,我总是一对一培训。”
通过她的讲解,很多接种人员逐渐卸下心里的包袱,工作越来越顺,压力越来越小。凭借王静出色的管理,五华区免疫规划工作得到了云南省、昆明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王静也多次获得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泼辣:对技术细节精益求精
刚开始,她在食品科工作。休完产假后,她既可以回到食品科,也可以选择免疫规划科。王静选择了后者,一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二是她希望自己保持奋进的状态。
“在我眼里,免疫规划科是一个技术科室,一旦从事免疫规划工作,就要逼着自己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她时刻告诫自己不学则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无论是疫苗原理还是技术,或者接种要点、冷链保存等,我都是边做边学。”在30年的免规规划工作中,从最初的四苗防六病,发展到如今多苗防多病,王静都是兢兢业业,全程参与,严格要求自己。
她最看重的是接种人员对待免疫规划工作的态度,她的严谨也表现在对接种人员的培养上。因此别人说她“泼辣”:只要发现有人对待接种工作不认真,或者态度不端正、耍小聪明,王静不仅会在区级大会上点名批评,还时刻盯着对方,观察其之后的表现。
因为王静要求严格,接种人员多少都有些怕她,“但是她们都知道,我是为她们好,这绝不是道德绑架,因为免疫规划无小事,不能心存侥幸。”因为王静的严谨,把“危险”消灭在了萌芽中。
“免疫规划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埋头苦干,不计较个人得失,中国的免疫规划事业才能越来越好。”王静说,为了这份崇高的事业,为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自己不敢怠慢,不仅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30年来也从未发生过一次事故。“这样的成绩无愧于我的选择,也可以让我不带遗憾地圆满退休。”王静说。
文:王天鹅
编辑:耿岩
审核:韩璐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