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杰交大毕业想去摩托罗拉,自称华为研发总工的人到宿舍:要搞核心技术,去外企干什么?到华为来!王海杰心动了,进了华为
即将硕士毕业的王海杰,和“那时候搞无线的”毕业生一样,也想去摩托罗拉这样的国际通信巨头。
但王海杰最终去了华为。
没想到的是,短短6年后,王海杰代表华为主持和摩托罗拉的谈判,授权摩托罗拉贴牌生产华为的产品;15年后,王海杰成为华为在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的掌舵人,管理着上万人的研发团队。
一句“要搞核心技术到华为来!”,让原本想去摩托罗拉的上海交大硕士毕业生,成了最早加入华为上海研究所的研发人员之一。
01在交大宿舍,杨刚华:“搞核心技术就到华为”,王海杰心动
那一年毕业季,王海杰正和即将毕业的同学们踌躇满志,准备要到摩托罗拉这样的无线巨头去大展身手。
一天晚上,几个自称华为研发总工的人钻到上海交大宿舍,跟大家吹牛:“要搞核心技术,去外企干什么?到华为来!”
那时的中国,正值移动通讯技术向2G(GSM)时代转换,华为作为国内通信技术领域的主力,也希望利用上海的人才优势从事GSM研发,决定在上海筹建研究所,复旦、交大等通讯专业的优秀人才,理所当然就成了华为必须争抢的“人力资源池”。
但相比于摩托罗拉等通信巨头,华为显然没有什么号召力,要想和国际通信巨头抢人才,自然得先下手为强。
任正非的风格向来是,“给你个司令,你自己去招兵买马”,就这样,杨刚华带着几个人,就去钻交大、复旦的宿舍,谈理想、谈情怀。
“电话发明一百多年了,我们国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通信产业,我们这一代通讯人,一定要做出中国自己的GSM!”杨刚华在上海交大的宿舍鼓动大家说。
想干出一番事业的王海杰心动了,就这样加入了华为。
02王海杰在上研所,保安:这公司怎么老有一群民工睡地上?
那时候的上研所,“办公室在一个厂房的三楼,里面真黑真破,分了一台二手电脑,也没人管我,既兴奋又迷茫,旁边的材料堆积如山,很多新技术,学也学不完。”王海杰回忆道。
但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一帮来自深圳和上海的年轻人,意气风发,激情满满,一边学习GSM通讯原理、啃协议,一边做测试、四处取经……
王海杰清楚地记得,因为是夏天,一帮大男生,无所顾忌,夜里常常光着膀子在实验室调试,早晨再跑到卫生间去冲凉,累了就铺个床垫子往地上一躺。
上研所的这一番场景,让楼里的保安很是不解:这是一家什么公司,怎么老有一群民工在地上睡觉?
如同华为从零开始研发数字交换机一样,一帮年轻人昼夜奋战,虽然困难重重,但也都一一被攻下,用杨刚华的话说:这种智力为主的事,别人能做出来,我们就一定可以做出来。
智力上的事,别人能,我们也能!华为人的底气,还真不是空喊出来的。
当华为GSM产品在北京国际无线通讯展上首次亮相的时候,只见华为展台上方,鲜艳的五星红旗下“中国自己的GSM”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一时间,华为成功展示GSM全套产品的消息轰动业界。很快,西方厂家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急剧下跌,在年之后的3年内迅速降低了80%。
此后的十年间,华为在研发上不断投入,在时任无线产品线总裁余承东的“要做就做第一”的口号下,华为的GSM技术水平,终于追平了业界巨头。
年,确立华为业界地位的两大标志性事件:在海外,获得德国GSM网络搬迁和扩容项目;在国内,华为GSM基站树立在海拔米的珠峰上,人类史上第一次成功传送出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画面。
而华为在通信技术上,从2G时代的追赶开始,由之后的3G突破,4G同步陪跑,到5G技术上,华为终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技术领先。
03任正非:只靠物质激励没用
华为的成功,很多人习惯性地以为,是任正非这个老板,舍得分钱,在物质利益的刺激上,吸引了无数渴望财富的优秀年轻人的加入,才有了华为的不断成长和成功。
早期的华为,其实没有钱,工资常常是一半现金一半白条,再后来白条变成股份,直到演变成华为的员工持股。
没有钱的华为,也没有国际巨头的品牌号召力,但从郭平、郑宝用、徐直军、余承东到王海杰,总是有一个接一个的博士、硕士毕业生,放弃了去旱涝保收的国企或事业单位,没有被国际大厂摩托罗拉等吸引,反而跑来华为这样的草根民企,在条件极差的办公楼里,没日没夜加班,光着膀子,跟民工一样睡在地上?
即使后来华为有钱了,白条和股份都能变现了,很多华为老员工也财富自由了,但华为人却没有“小富即安”不再奋斗,反而是形成了独有的“长期艰苦奋斗”的奋斗者文化。
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华为除了给钱,还给理想,给情怀。
任正非在华为还是一穷二白的时候,穿着大围裙、拿着锅铲跟一帮年轻人吹大牛:二十年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
华为人也学会了老板的“吹大牛”、谈理想和情怀,“要做出中国自己的GSM”,“智力上的事,别人能干,我们也能干”!
就这样,华为是“一个人吹牛一群人跟随,一起奋斗向前冲”。结果,华为“吹的牛”却一一变成了现实。
“吹的牛实现了,不就是理想吗?”理想实现了,个人价值不也更得以体现了?
04任正非:华为要“遍地英雄下夕烟”
一群人跟随,一起向前冲,不就是华为的集体英雄主义?
任正非在华为内部的一次战略务虚会上明确指出,仅靠物质激励没有用,缺少战略眼光。任正非要求,华为人力资源部要让“遍地英雄下夕烟”。
“遍地英雄下夕烟”,标志着华为早已不是早期依靠郑宝用、李一男等“研发天才”单骑救主的个人英雄时代了,华为早已成长为一个英雄辈出的集体英雄主义时代。
但要如何做到“遍地英雄下夕烟”呢?任正非指出,非物质激励就是要把英雄的盘子画大。
“六亿神州尽舜尧”,华为十几万人怎么不能都当英雄呢?当然我们没有伟人那种气概,那么打个折,让25%的人当英雄难道不行吗?所以,公司每年有25%以上的人员能获得明日之星、金牌奖。
所以,华为除了是业界最会给员工发钱的公司,还是最会给员工发奖状的公司。
金一南教授参加过华为的一届年度颁奖大会,“下午3点半开始,颁奖颁到晚上7点钟还没颁完,多个事业部,就跟联合国颁奖一样。”
另据华为资深管理顾问吴春波教授讲述,华为一年一度的市场部晚会,历时四五个小时,其中一多半的时间是用来发奖的。据粗略统计,大会上发出的各种奖项有多个,获奖的部门及个人达到个。
那种“发奖发到头晕,拿奖拿到手酸,鼓掌鼓到手痛”的场面,恐怕全世界也只有任正非的华为才能有吧。
其实,华为的奋斗者文化,不只是物质激励,更有非物质激励。
给钱,发奖,如此简单的两点,然而,这样的华为,这样的任正非,却依然有很多人学不会。
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