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刘宁波
很小的时候,我并没有悬壶济世的梦想……
那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工程师、计算机天才。
可高考的时候,父亲却给我选了医学。刚接触时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五年的学习转瞬即逝,毕业之际,我才略微找到了些做医生的感觉。
但命运总是和年轻人开玩笑。毕业那年,一个口头通知,学校推出的优秀毕业生留校考核,我名在其中,无奈填报了错误的志愿,留校任教,成为本科生留校当教师的最后一届。我就在病理学系“不情愿”的当了一名老师。
八年的教师生涯,使我受益良多,但心中总不释怀,仍怀有一颗做医生的梦想。尤其想成为一名能治全身疾病的全科医生。于是怀揣这份不安分的心,使我终于下定决心在工作的第八年毅然辞职,选择重新开始。
于是遇到了我生命中的贵人,一位让我受益终生的医学大家,人文大家,教育大家——于金明院士。
从零开始学习肿瘤的放射治疗,从零开始积累我的临床经验,从零开始积累我的医学人生。
记得初到临床实习时,颤抖与不安的双手,口袋里时刻装着常用医嘱手册、急救手册、内科常用急症处理手册,然而又害怕自己随时翻书让病人看见,没有自信,害怕让带教老师看见,显得博士生没有水平。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了博士三年的学习生涯,所幸在此期间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感恩我的导师,他不仅让我学习了渊博的知识,更让我懂得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执着和理念。
记得有一年的夏日午夜,他突然让我去办公室找他。当我打开导师办公室的门时,映入眼帘的是他伏案学习的一幕,这个场景至今令我难忘。
在他的桌上,整整齐齐的摆放着《美国放射肿瘤学》、《欧洲放射肿瘤学》、《美国临床肿瘤学》等医学前沿杂志,几乎每一期他都认真读,并在上面做了各种颜色标注。他经常指着一篇文献,问我:“这个老外做的不好,咱们能不能比他做的更好?”
每每想起与导师探讨问题的场景,感叹他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很生活,也很平凡,但却伟大。
医院的老院长,他始终没有忘记初心!
他言传身教,让我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导师挂在嘴边的,永远是那句:“我就是个大夫,给人看病是本份。”
我在他身边学习的三年,无时不刻都能看见他匆匆的脚步,导师走路是从来都是小跑着。可无论他多忙,在病人身上,他始终是用最耐心的,细心和温和的口吻,不管来的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农民,他都一视同仁。
经常有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的农民患者,一个人,或是一大家子人,蹲在他办公室外的走廊里,连维持秩序的保安都想把他们赶走,但他却不让。
他说:“我就是个大夫,就是给人看病的,再忙,也要好好给人看病。人家过来,是相信咱,咱不管啥情况,都要尽力给人看好。“所以,只要是他的患者,无论是坐着豪车来的,还是坐公交来或长途火车来的,都得到了导师认真的答复。
当时我还年轻,不懂得这些珍贵的医患交流之间蕴含的道理,后来随着自己当医生时间越来越长,终于明白了这种认真答复的难能可贵。
一个人在门诊,外面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病人和家属,每个人都着急,都想第一时间听到医生对自己疾病的意见。作为肿瘤医生,很多时候我们的诊断等同于对患者生命的宣判,或者是对整个家庭的宣判。宣判结束了,有哭的、有下跪的、有发呆的……人生百态,就在眼前。
所以,我常常怕自己医术不精,怕误诊,在如履薄冰的工作中,恍惚间会浮现起导师的面容,和他带潍坊口音的普通话。每每想起他,我又干劲十足。
多年行医让我收获了很多,有预后好的患者也来对我表达感谢,发短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