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坐在北京市广安门南街一座宽敞明亮的编辑部办公室里,写着新闻稿,不时站起来拉开书柜查找需要的资料,不料一张张散发油墨味的《新莞人》报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拿着《新莞人》报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微风吹过,我身上有一阵凉意。我心里莫名顿生惆怅和思绪……
白天加班加点晚上挑灯夜战
我是一位豫淮北岸一家电视台记者,年3月份,正阳县某乡供销社梁某积压3年失效变硬的磷肥5吨,用粉碎机进行粉碎,达不到正规印刷厂印刷商标,冒充“外国磷肥”公开销售,坑害农民。我获悉情况后,立即到彭桥受害者采访,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明察暗访,连夜赶写题为《彭桥乡查处假劣化肥》等新闻稿件寄给编辑部,河南媒体很快做了报道,顿时,在省内引起强烈的反响。领导有意给我穿小鞋,工作不开心,我觉得我应该换个环境,透口气,于是把眼光投向了火热的南方
年,我南下那天,我怀揣着一张大学文凭和十本作品剪集,在东莞市汽车站下了车。
由于丢了身份证,我决定去东莞投奔一个同镇不同村的表哥罗晔,那时他已名声赫赫。我家乡的省报与地区报及县电视台都报道了他在广东《从杂工到业务经理》的成才事迹。一个操粤语的保安看了我的记者证后,仔细审视我的行装,然后盘问我,诸如与经理的关系,当我也同样费了好大的气力才说清我是前来投奔这位已做了经理的乡亲时,保安才拨响了保安室的电话……
就这样在表哥罗晔的担保下进了他那个伟成厂。我说:“表哥,我第一次出远门什么也不会,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还是进车间当普通工人呢?”表哥罗晔却说:“你是记者,当普通工人丢了我的面子,进写字楼当文员吧!”我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进了写字楼。这家厂也不算大,写字楼八个漂亮的女孩子,只有我一个是男子汉。经理罗晔把我带到一位漂亮小姐面前,对她说:“阿玲,我给你带来一个靓仔,在家乡当过记者,文笔不错,忙时可以帮你写一下报告,给客户回回信啦……”阿玲望着我,点了点头说:“好的。”
经理罗晔去了,阿玲对我说:“你的工作是接一接客户电话,招一招工,还要管保安。”说完,阿玲便低着头,对着电脑干她的事。由于表哥罗晔是厂经理,权力大,所以我的工作轻松些。每天上班下班,和大家一起愉快而平淡地生活着。
有一天,保安员刘将军上夜班,凌晨时,偷盗喷油部的工具喷油枪50把。被村治安队抓住了。因为这件事,老板苏生大为恼火,大骂经理罗晔。经理罗晔为保护自己的位置和以后的安全,以我是主管保安工作的,工作失误为由,炒了我的鱿鱼。
后来老家给我邮寄来了身份证,我只身闯东莞,在《东莞企业风采》杂志社招记者,张子保又进了杂志社当一名拉单记者,当记者半年中花了不少积蓄,没有拉到一个单。
年,张子保又应聘到油柑埔兆业厂任生产主管。业余时间,张子保却觉得无聊,精神上感到特别的空虚,放弃了高薪。直到走进充满生机勃勃的嘉利集团,漂泊的心顿时就好像回到了久违的家一样,倍感亲切和温暖。张子保不再为生活感到悲伤和失望,这个厂很重视企业文化,有厂刊、图书室、图书室里订有全国报刊几十家;能有那么多书看,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生活享受了。张子保从一名员工成长为组长、主管、企业主编。
那时候一股打工文学潮正在珠三角地区兴起。
记得年8月份,我们厂放假一天。我骑着单车去凤岗书城看书。油柑埔到凤岗不太远,骑着单车并不怎么累人,我独自一人在凤岗的大街小巷转悠,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书店---新风书店。
书店里报刊如林,色彩斑斓,不知哪些书好看。我正在寻找着,突然,我看到一本《南飞燕》,随手翻阅,惊异地发现这本书刊是我早该寻找的乐园,内容丰富多彩,潜心细读,妙趣横生,百看不厌,真是相识恨晚啊!说句心里话,我真的好喜欢读“本刊推荐”、“头燕高飞”、“情爱百味”、“打工岁月”、“漫游故乡”等栏目。特别是写打工族的悲欢离合的文章,很感人。当我翻到年第9期的《南飞燕》时,发现“漫游故乡”栏目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文章《家乡的枣树》,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引得书店看书的人们一阵观看。
在这里打工,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理想和目的,继续从事他的写作事业.公司分给他一套房间,买了一台电脑,白天上完八个小时外,一个人安静地进入文学创作天地……
为了买《江门文艺》、《打工文学》、《打工族》等打工文学杂志,我要赶到邻镇去才能买到,因为本镇没有买的,所以一个来回坐车,就花费了好多钱。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厂里客户来料加工,案板上摊一层报纸,工友们做完货,把报纸就扔了垃圾处,我巡厂发现一份叫《南方工报》的报纸,它的副刊全是打工人写的文章,很贴近打工生活,于是我立即记下地址,接下来的日子“有稿就投”,结果“每投必中”。
那个时候,尽管生活和环境的压力让人透不过气来,但那种创作热情却时时在躯体内涌动。那似乎是一个“革命”的年代,附近的很多打工青年都是文学爱好者,他们习惯了先是随处流浪,积攒生活体验,然后找一份工作,白天加班加点工作,晚上挑灯夜战,写作不断。
右一图中:四川籍青年周崇贤初中未毕业,跑到南方边打工边写作,他已出版《打工妹咏叹调》等15部长篇小说。被广东省作家协会评为广东省新人新作奖,户口、房子国家给他解决了,现在是广东省委青工主席。
那个年代,特别是东莞和深圳是打工文学繁荣昌盛的局面。在深圳,安子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太阳的机会;不定激励了不少打工仔、打工妹。在佛山,四川籍青年周崇贤初中未毕业,跑到南方边打工边写作,他已出版《打工妹咏叹调》等15部长篇小说。被广东省作家协会评为广东省新人新作奖,户口、房子国家给他解决了,现在是广东省委青工主席。,一批批有着我同样经历的打工者,用手中的笔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激情。我们中有人圆了自己的“文学梦”,也有人用手中的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几百万人需要精神文化
东莞的打工者有好几百万人,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我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需求也提高了。可眼下,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直到现在,仍然缺少一种为我们而生的精神文化,或者更纯粹地说就是“打工文化”。
东莞就只有《南飞燕》一家打工杂志,但在我看来,它办得并不令人满意,比如一些真实反映打工生活的文章,他们不用,这就导致了它不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打工生活的原生态。
多一点阳光,少一点灰色。我们不是非要反映社会灰暗的一面,或者现实究竟有多残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们所提倡的“打工文学”中注入文学、思想、艺术三方面的融合,从而正确引导打工者的生活状态,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张子保参加东莞的南飞雁座谈会图中:左四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右二:张子保
我来到东莞,那时我还只是工厂里的一名小工,每天在流水线上忙碌;
我在东莞打工几十年了,在一些刊物上也发表不少作品,且也做过内刊编辑,在打工文学圈子里还算小有名气,经常有小青年打电话或发信件,让我帮忙审阅文稿或推荐到杂志社去发表,
慢慢地大家志同道合,都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平台。”我记得有一位文友名叫刘金山提的建议和我说一些心里话,萌发我创办新莞人报的想法。那位文友刘金山说:
当然,很多人都在岐视打工文学,说打工文学背弃了文学的主流。只不过是一些民工的情感日记罢了。这些都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就是低档次文学。换句话而言,打工文学就是城市里的一件破衣裳。请调转一下你们的笔锋。用你们的笔给打工人一点光明。给我们一点温暖吧!我们的灵魂是如此的苍凉。我们的内心又是如此的脆弱。
全国唯一最早珍藏年江门文艺是张子保
人在他乡,孤独和寂寞就像是一把剔骨的钢刀。我们用血汗建起座座高楼。却住不进自己建的楼房。永远住的是低矮的工棚。我们像牛马一样,在流水线上累死累活。为的只是用自己微溥的薪水馈赠自己的家人。尽管如此,在异乡,我们还要遭受别人的白眼。白天像个机器人,晚上像人木头人。老板像一台榨油的机器,无情的榨取工人的血汗。当一切,压抑,不公,侵袭着我们的心灵。
这才发现,对于这个城市,我们始终是这个城市的过客罢了。打工几年,我们终就是要回到自己的故乡。那里才我们的家,才是我们的根。而对于这座城市,却只能成了我记忆中的故乡。然而,不管我们在这个城市生活多少年,对于这个城市而言,我们永远是异乡人,与这个城市无缘。我的肉身虽然进驻了城市,而我的灵魂却永远都流尚着是农民的血,而生我养我的故乡,却真正的成了回不去的家,呆不住的异乡,回不去的家,而自己真正的家却怎么也回不去了。有一天,当自己回到自己的故乡。已经适应城市生活的我,还能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去田地里侍弄庄稼吗?还能守着那二亩薄田过日吗?我想我是做不到的。我永远是漂荡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离魂。当然,这是文学的说法。通俗的说法就是----农民工。我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我是农民工,我想,能想出农民工这个词语的人,真是个天才!
当然,打工文学也是在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必然必物。写作是源于打工人心中的呐喊,是一种灵魂与灵魂的对白。这种文字很真诚,使我的心有一种触电般的感觉。一篇篇用血泪凝结成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蘸着血和泪的书写。
张子保邀请文友创办《新莞人》报
年8月,刘金山站着开了11个小时机器,终于熬到晚上9点下班,浑身像散了架,躺在床上不想动。
这时,某企业月刊的编辑张子保发来信息,让刘金山参加一个聚会,商量办一份《新莞人》的报纸。
经过艰难的步行,终于来到打工作者聚会的老地方--凤岗镇百昌商场前的空地上。
夏夜的风款款吹来,荡掉了大地多余的热量,明亮的夜空下,星光点点显露,一弯眉月悄挂,刘金山想起了励志歌手郑智化的《星星点灯》
星星点灯,
照亮我的前程,
让一缕光温暖孩子的心…
刘金山远远地看到张编辑,他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脸上带着笑容,眉目炯炯有神,浑身上下给人一种精明干练的感觉,看起来像个蛮有学问的知识分子。
旁边坐着一位面孔忠厚朴实的是陈子健作者,看到刘金山来,俩人慌忙站起来问候我。紧接着,文友孙宜枫也来了,刘金山看到他一脸汗水,大概也是下班后从厂区匆匆赶来的吧!
张编辑先说:”酒菜备好,只等你俩”。
只见窄小的广场铁桌上,有2包咸干花生,1包饼干,4瓶金威啤酒。
张编辑与我们敬酒,把盏仰脖之间,个个笑逐颜开,满面红光,没有山珍海味,没有好烟好酒,但是文友的露天聚会,在宾馆餐厅里根本体验不出这样幸福的感觉。
4支金威下肚,个个威言大发,开始谈论当前的打工文学,以及办报的目的,还谈到打工作家周崇贤、鄢文江、罗德远、郑小琼…
张编辑总结说:我们要用我们的集体智慧办这份报纸,豪情奔放地记录打工岁月;满腔热情地歌领异乡勇者;理直气壮地揭露时代弊端;毫不留情地鞭挞不良老板…"。
陈子健也慷慨陈问:”我们除了年轻、劳力、文学,什么也没有,只有梦想,只有寄托,要借助《新莞人》这个平地耕耘、播种、收获“!
孙宜枫说:”《新莞人》报将成为打工人新的精神食粮、文学圣地”!
刘金山说:“我们都是文学的痴迷爱好者,有信心也有能力办好《新莞人》,让她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
张编辑最后点评:咱们在东莞打工,就叫《新莞人》怎么样?大家商量了一下,一致同意用《新莞人》作为刊名,张子保为总编辑,我们仨为编委,并聘请佛山文学院院长周崇贤、《江门文艺》资深编辑雪月为顾问。大家讲得精彩!现在一部分人认为,经济才重要,文学沒前途,这是片面的想法,干什么不能光算钱。文学是什么?是一种心情,一种灵魂不甘被束缚的勇气和激情,一种不肯随波逐流默默承受的心灵体验,一方不受商业污染的净土,虽然从中没有得到权、钱、色、房、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精神却很富有,特别是打工文学,那些含着血泪的文字,并不华丽,却能感动读者,激励他们去改变命运。
每当我发表一篇作品,为人类精神家园增添—朵小花时,我自豪,我骄傲呀!为了使更多打工人明白人生的真谛,感受文学的力量,创刊《新莞人》是时代的呼唤和需求"!......
图中张子保和编委下班时间校对《新莞人》报张子保主编《新莞人报》
图中:香港作家协会主席蔡丽双为张子保主编《新莞人报》题词央视记者和南方记者采访张子保
新莞人》报》创刊已发行了,没有刊号,没有发行权,但通过各种渠道,两万余份报纸顺利到达了各个阶层读者的手中,都是以赠送的方式发行的,还邮寄了一些给部分省级报纸和杂志。东莞、广州等地的一些民间刊物为《新莞人》报》作了免费的创刊广告宣传;在这里我们要提一下功劳最大的是我们《新莞人》报的编委钟秀,利用不加班的机会做义工帮忙免费把《新莞人》报送到工人手里;还有打工作家李新春打电话请香港文联主席蔡丽双为《新莞人》报题词;有一些读者来电来信对我们的报道提出反馈意见;投稿也很丰富,作者包括一些打工者和一些文学刊物的编辑,还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