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凌晨1点,“特保”李为发躺在行军床上,被“扑哧扑哧”的响声惊醒,听上去像是某种警报。他起身打开手电筒,走到帐篷外面扫了一圈,发现一辆蓝色电动车正在冒烟。
他走上前,打算将情况录下来发给交警,一束橘色的火焰突然“嘭”地窜出,大口吞没了半个车身,熊熊燃烧的火光照亮了周围的一排汽车和电动车。“完了,自燃了!”李为发不禁喊道,没来得及害怕,他冲上前抱住电动车后座的车箱,将它拽到了旁边无人的空地。
火势很快,车头烧得只剩焦黑的骨架,他赶紧跑到附近的水管处,将管头对准电动车浇水。在水的攻势下,火焰终于一点点熄灭。整个过程不过三分钟,李为发却感觉浑身被汗水浸透。
如果不是这件“英雄事迹”,小区业主恐怕没人知道李为发的名字。他原是一名机械厂工人,住在集体宿舍里,疫情后因收入下降,到浦东一所小区里做“特保”。
在疫情中,“特保”常指协助防疫工作的非正式保安,他们大多需要24小时蹲守在确诊病例或封控楼的门口。因为穿着“大白”,他们有时被居民们误认为是医务人员、社工、志愿者、警察或疾控人员,而实际上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补充人力而向社会临时招募的人员。
“特保”的收入一般为“一天块”左右。但收入的背后常常是风餐露宿,是凉掉的盒饭、潮湿的被子和四面漏风的帐篷。他们是巨大的防疫体系中最基层的执行者,也常常被夹在居民和受雇佣的部门之间,左右为难。
自燃的电动车被李为发拖到一旁的空地。图由受访者提供
1生存
李为发一只手拿着水管灭火,一只手拿起手机拨打。这是他第一次遭遇如此失控的场面——电动车毫无预警地自燃了,突然爆发的熊熊火光照亮了周边的一排汽车和电动车。
10分钟后,消防队赶到,火已经被李为发浇灭了。消防队员拆掉焦黑的电动车骨架,拿出仍在冒烟的电瓶,将整架车处理掉。
地上还残留黑色的辙痕,还原了李为发将电动车拉出的轨迹。他回忆那一瞬间,“我也害怕,但是不拉出来怕它爆炸,你碰见了,没有办法”。大家很快听说了李为发的“壮举”,同一特保队甚至有人开始称呼他“英雄”。
第二天,一位轿车车主特意来感谢,原来他的车前一天刚加满了油,停靠位置刚好紧挨着自燃的电动车,如果不是李为发出手相救,后果不堪设想。他问李为发,你是哪个单位的,我要给你送锦旗。李为发不好意思地回答,我没有单位,我就是政府雇佣的有偿志愿者。
李为发是安徽阜阳人,今年33岁,和哥哥一起在上海某机械厂工作,平时住在集体宿舍。他从年起到上海务工,至今已经15年,他习惯了上海的一切,“气候刚刚好”。偶尔回老家阜阳,3小时高铁就能抵达的路程,他却总乘10余小时的红皮车,因为“普快的票价只有高铁的三分之一”。
3月中旬上海疫情反弹后,李为发所在的机械厂停工了。街道的物资按户配发,1件喂不饱宿舍里8个人。3月29日,李为发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