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刘志丹于年10月4日出生,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在年4月14日在一场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3岁。他一生清正廉明,牺牲时的遗物只有几份党内文件和6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香烟,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他的故乡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人物,关于他的死因至今并未确定,仍然流传着两种说法。
志丹县在什么地方?刘志丹是怎么牺牲的
关于刘志丹烈士的牺牲,官方称刘志丹在山西一战中被敌人机枪的子弹集中了左侧胸部。这一说法出自军部特派员裴周玉所写的回忆录《最后在一起的时刻》,裴周玉在这本书中回忆道,当时山上只剩下了刘志丹、他还有另外一个人,敌人计划开始新一轮的攻击,他们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罪恶的子弹射入了刘志丹的左胸,军长缓缓地倒在了血泊中。
然而,由甘肃省军区党史资料征订办公室供稿,李生有撰写的《刘志丹牺牲经过》中,对于刘志丹的牺牲经过是这样叙述的:当时没有人觉得有必要在躲藏起来,因为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战斗也即将结束。突然间,不知哪里来的一颗子弹击中了刘志丹,他摇晃着倒了下去。
战地医生马上组织救援,借助手电筒的光亮,他们发现子弹从左臀部穿入,刘志丹的伤势已经很重了。众所周知,陕甘游击队是西北红军的源头,这支队伍的成立对于中国红军的发展和革命的推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而刘志丹便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年2月12日,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地区所组建的第一支正规军武装即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正宁县正式宣布成立,由谢子长担任总指挥,李杰夫担任政委,部队共有多士兵,这支队伍一经成立,便推动西北地区的革命的形式迅猛发展。
在中国革命史上,山嘉塬是一个极其响亮的名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志丹等人率领着队伍,从东向西,不畏艰险,穿过山岭,走过丛林,神兵天降般地来到了山嘉塬,并驻扎在陕甘交界处的细咀子、锦章、秦曲、南庄子等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
去山嘉塬采访过的记者回忆道,一到山嘉塬,满眼望去,尽是浑莽的黄土,在山沟里有着一个个洞口窑洞,一见此景,便不禁让人想起之前那段红色的革命岁月。
太阳缓缓升起,由正宁县一点点地靠近山嘉塬,在太阳光芒的照射下,道路的参差不齐与山路的弯弯环绕显得更加明显。阳光代表着新的希望,在这无限的希望中,同样蕴含着无穷的变化。
废弃的窑洞慢慢地映入记者的眼帘,不禁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远古时代的红军,就是在这个黄土塬的山沟沟梁之间成长起来的,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车子到了细咀子,记者在村南洼地的沟边发现了当年刘志丹居住的窑洞,窑前的两棵古槐仍然苍劲有力,井依然可以使用,这些东西都见证着那段光荣的革命历史。
正宁县文化馆的曹焕荣向记者讲述了当地的一些故事,当年刘志丹来到山嘉塬,他们虽然号称自己是反帝同盟军,要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但是由于他们经费短缺,衣衫不整,老百姓们经常误认为他们就是盗贼,纷纷逃命。另外,由于他们的装备简陋,队伍自身也经常受到当地土匪的劫掠,发展并不顺利。
刘志丹见此情景,既会同情自己队伍的兄弟,也会同情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群众。村子里有个百姓,年仅18岁,叫做张万有,由于他的老母亲年事已高并且双目失明,剧烈逃命等于自杀,他便在村子周围悄悄隐蔽下来,观察着村子里的一举一动,试图等着刘志丹一行走后便回家。
在观察中他发现,刘志丹的队伍并不是贼寇,他们并不抢东西,随后他便硬着头皮回到了村子。刘志丹见他很高兴,一番招待之后向他说明队伍来意,张万有了解后,便把逃跑的乡亲们纷纷叫了回来。
就这样,刘志丹顺利地在山嘉塬安置下了队伍,在百姓的信赖与帮助下,建立了陕甘边区第一个红军武装——陕甘红军游击队。刘志丹侦察周边环境后,发现当地土匪猖獗,经常抢劫百姓的财物。为此,他便下令帮助百姓改造窑洞,将百姓居住的窑洞改造成了拥有进攻和防御功能的窑洞。
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刘志丹在组建队伍时,并没有对百姓生命与财产造成损伤,在百姓不理解时,他并未强制他们,而是找到机会,慢慢解释并且善意款待,逐步取得了百姓们的信任。不论他的死因是哪种说法,这都不影响他的伟大,英雄烈士必然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