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特殊的乡村情怀!如今无论你身在何处,在你脑海中永远保留着农村童年的那份记忆而挥之不去,成为永恒!
不同年代的农村人,经历了不一样的农村生活。相比而言,80后的童年回忆最为津津乐道,因为我们这代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描述我们童年的乐趣!然而,那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他们的童年对于我们这代年轻人来说很模糊,甚至是一无所知!
寻找不同年代的童年生活,见证时代下发展的农村。我找到一位58岁的农村老人,我想听听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提起那个年代,老人似乎有很多话想说,从他的表情上看,那个年代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童年经历。老人口述完之后,给我写下了多字的文字叙述,如下!
一位58岁农村老人的自述:“印象中的农村老家”
58岁的他如今在北京一所学校当保安,每次聊天他总喜欢给我讲他的过去,总喜欢说说那时候的农村。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那个年代,一起来倾听下老人的心声。
以下为六零后农村老人的执笔倾述:
人生如流水般匆匆逝去,一晃我已是58岁的人了,出生在60年代,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转眼已经到了花甲暮年,如今我是新时代中国下的一名普通保安,是改革开放新时代下的农民工。
一、六零后的现状和未来
现在的六零后已经逐渐地老去,打工、找工作到处被嫌弃年龄大,我们这代人主要干的工作是城市里的卫生间保洁、街道环卫工等工作,干活儿多、工资低是我们这代民工的生存现状。建筑工地上,大多白发驼背的都是六零后主力大军。我曾经想过,等我们这代人离去,扫厕所的活儿谁来替代?大街谁来清扫?工地上那些砖谁去搬?
几年之后,六零后到了领取养老金的时候,但农村的养老金并不多,最后的养老还要靠子女们,即使体力不支也不敢甩手当闲人,因为他们的子女们有着沉重的房贷,升级为爷爷奶奶的六零后们还得帮忙照顾下一代,年老体迈、工作难找,也只能去扫扫厕所,当当清洁工,六零后的未来将会面临怎样的生存状态呢?
二、我们那个年代的农村
我们六零后的童年,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我认为精神世界上很快乐,每天上学、放学路上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我们很讲团结。我们那时候的孩子没有贫富悬殊,也没有城市与农村孩子之间的比较,我们都一样。
那时候,每家几乎都有好几个孩子,最少也有兄弟姐妹三四个,还有的家庭养八九个孩子的,十个孩子以上的家庭也有。兄弟姐妹多者为荣,父母因孩子越多越显贵。兄弟姐妹多但是很团结,大的一般帮助父母带小的,现在想想,那么多孩子怎么养过来的?现在的社会养一个孩子都够你折腾了。
我母亲生了八个孩子,夭折了四个,剩下现在的兄弟姐妹四个。大姐比我大十岁,哥大我五岁,妹比我小七岁,我七岁的时候大姐已经出嫁。
那会的农村孩子上学是免费的,小学一至四年级村办小学不收一分钱,老师是生产队记工分。小学五年制,一学期一元五角钱书学费。初中二年制,书学费2元5角钱,困难家庭全免费。那会城里的孩子读完高中必须到乡下来,那会感觉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在教育上没有太大的悬殊,甚至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还快乐。
我是农村人,我们六零后的人经历了很多很多,苦与乐、得与失尽在其中,那时候的农村是生产队为大家庭集体劳动。
我8岁上村办小学,第一天上学母亲送去交给老师。从第二天开始,每天自己去上学,没有大人接送。早上小朋友一个喊一个,结伙成群去学校。放学时候排队、大同学带小的同学,其乐融融。
夏秋放牛,冬春喂猪喂牛、烧坑。每家每个孩子都有父母安排的家庭劳动,放学各干各的。回忆小时候真的很快乐,放牛时烧土豆、烧玉米棒;更有意思的是抓野鸡、地鼠;抓住的野鸡、地鼠用泥包起来,放进大火里烧。烧出的那个味道真香,小朋友们互让分吃。回忆小时候放牛时光,就像现在电视剧里朱重八跟汤和他们一样。
生产队劳动紧张,母亲缠足小脚早出晚归。母亲安排哥哥挑水、做饭、烧炕,我喂猪、喂牛,每天放学按照分工干活。放牛的小朋友很多,七八个小孩赶上全生产队二三十头牛去山沟里。我家有一头母牛,每年产一头小牛犊,我们队里的牛三分之一是我家母牛产的。
农村养牛户是有很多好处的,生产队一头牛一天记2分工分,每头牛给土豆、油渣、饲料补助,产下一头小牛奖励一百斤粮食。冬天牛粪晒干烧炕很好,又热又时间长。我家那头母牛从我八岁开始放养,与我5年相伴,感情很深。很远地方听见我喊叫,就跑来用舌头舔我。
生产队大牲畜,牛、马、驴、骡子,每年三月份全大队集中评比,评第一名奖励一百斤粮食,还有10元钱。由于我家饲养心细,每年评比第全队第一名,所以,10元奖金我上学学费足够了。
记得我家那头牛,生产队长分给另外一户人家去饲养,但只要听见我的声音,他们家怎么也没办法阻挡,牛会跑回来。那家人无奈,告诉队长又归我家来饲养了。
记得那一年秋天,我生病一两个月不能放牛。我哥代替了我,他把牛赶到一个危险地方去吃草而自己回家,结果下了几天几夜的大雨,那头牛因雨大坡滑掉下山沟死了,我哭了好几天。生产队把(非病)摔死的牲口肉每家分一块吃,分给我家的一大块最好的牛肉,我偷偷的拿出去埋了,不让煮肉吃。父亲要打我,可我母亲保护着我,我和母亲痛哭了一晚上,眼睛哭红肿了……经常梦见那头牛。至今半个世纪了,脑海里还隐隐约约浮现出我放牛时候情景,至今脑海里还存在那头牛的形象……
半个世纪,我那个故乡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土地承包到户,06年的时候我们村从人变成了上千人口的村子,但没有了驴、马、牛等牲口,连猪鸡鸭也看不到了,曾经热火朝天、人喊马嘶、牛吠鸡鸣,到处听见歌声的热闹故乡不见了,变成了只有整天玩牛九打牌的二三十个老人,年轻人只有在春节才能看见。
父母离世了,兄弟姐妹之间感情也淡化了。故乡变了,看不见六畜,只是随处可见摩托车,小汽车。很多人城里买上楼房,看不见种粮食养牛的农村人,肉蛋也是买的,面粉大米也是买,生活方式以打工为主。农村人东西各奔前程生计,除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