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一部名为《人生七年》(英文名:56UP)的系列纪录片,耗费半个世纪取材、拍摄、制作,目前为止共有8部。
纪录片通过记录14个孩子的人生轨迹,不仅呈现了英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也让观众看到了什么叫做命运。它不是小说,是人生,结局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孩子们来自不同阶级,有的家境优渥,有的出身贫寒。在英国社会阶层几乎操控一个人所有的人际关系和机会时,这些人仍然谱出了不同的故事。有的令人唏嘘,有的让人拍案叫绝。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的海报
纪录片从年开始启动,从孩子们的7岁、14岁、28岁……一直记录到56岁。在银屏上我们窥见并参与了他们半生的缩影。或许有一部分,也看见了自己。
纪录片的第1个结论:
阶层壁垒的确存在,眼界和视野将决定一个孩子的格局,而非金钱。
「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7岁。」
每隔7年采访一次这14个人
在私立学校读书的三人,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他们每天都有规律的作息,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所中学,进入牛津剑桥,然后成为社会精英。
当富家的三兄弟每天阅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泰晤士报》的时候,伦敦东区的工人阶级三姐妹则「自由」多了。
这三个女孩在伦敦的同一所小学上学,虽然学校需要上舞蹈课,但其实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自由活动,普通小学老师并不会管她们。
伦敦东区三姑娘:Sue、Lynn、Jackie
7岁的女孩子们凑在一起,主要谈论喜欢的男孩,兴高采烈地说以后要生几个孩子,幻想未来生活的景象。
与此同时,穷人区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不会谈家庭或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还有人希望能够吃饱饭、少罚站、少挨打。
英国阶级文化被认为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架构,如同英国人对下午茶的热爱,已融进了血液。
三个女孩14岁的时候
纪录片的第2个结论:
教育是家庭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父母的引导下,虽然金钱帮助孩子有了更多了解大千世界的机会,但精神层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质更为深远。
富家三兄弟从小就了解社会竞争,懂得合理规划,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类拔萃的诀窍。一直走在求学路上的他们,有的成了律师,有的成为电视制作人,过着上层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
富家三兄弟:Neil、Andrew、John
中下层的孩子们并不懂得教育的意义,打架是他们最大的娱乐,对未来没什么打算,梦想就是少挨打、不挨饿。他们随意辍学,早早进入社会,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
步入中年,那些因各种原因放弃求学的采访者,多数会感慨上学时如果好好学习,就不至于为生活所迫、延长退休、靠*府救济金为生,可能会有更好的出路。
富家三兄弟之一的Andrew在镜头前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终生都可以受用。」
Andrew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为一名律师
在这14人中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运儿是唯一一个跨越阶级的案例。他既是打破阶级壁垒的特例,也是教育改变人生最好的例证。
镜头前的Nick并不如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他出生在乡村,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学,从小缺少与社会的互动,显得十分害羞。
14岁时的他一直把脑袋埋起来回避镜头,厚厚的玻璃眼镜下,还满是对未来的忧愁和迷茫。
7岁时的Nick
然而,教育正在逐渐改变他。在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绘本里,丰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唤起了Nick对科学的兴趣。
一天,同学们正热烈地讨论航天知识,老师热情地鼓励Nick说:「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零件。」
老师一小段不经意的话语却让Nick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从此越发痴迷各式各样的科技书籍,用心钻研科学知识。他认为是这位老师的引导促使他进入了科学的大门。
受到老师鼓舞的Nick变得自信许多
21岁那年,Nick顺利考入了牛津大学就读物理系。28岁移民美国,进行核电研究,并来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书。
曾经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门后成为了一个充满自信、让人如沐春风的学者。观众见证了他从乡村小子到大学教授的转变。
当一个人拥有了自信及知识,他的视野就会变得开阔,也拥有更多机会。他可以轻松地发现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头顶就是广阔的天空。
所以,小时候的老师往往比父母更重要,决定孩子怎么看自己。
在乡村长大的「农二代」变成大学教授
纪录片的第3个结论:
通往幸福的关键——性格决定命运。
工人阶层三姐妹中的Sue和她另外两位朋友Jackie和Lynn一样,成年后遭遇了贫穷、离婚与单亲的苦难。
然而,不同于其他两位满腹牢骚地抱怨,Sue总是带着乐观的心态,她珍惜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同时也积极寻找机会提升自己。
年轻时,她为孩子的成长牺牲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工作机会,但孩子也在她困难时给予了很多希望。
对生活总是保持乐观的Sue
家庭原因让她没能上大学,但Sue努力找到了大学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在孩子成年后,她重拾舞台剧的爱好。
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自信乐观的性格让她平凡的人生闪亮着耀眼的光彩。最后,我们看到Sue越活越美,事业爱情双丰收。
她的朋友Lynn7岁时可以说是几个女孩中最美、最天真浪漫的一位。但当她14岁时,已不想面对镜头,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家庭的不快乐,她开始退缩害羞。
7岁时的Lynn
19岁那年,Lynn匆匆结了婚,然而婚姻生活并没有为她带来更多的改变。21岁时,Lynn做了流动图书馆的管理员,但图书也没有增加她的气质.
她对很多事情不满,认为这个国家的教育一败涂地,每日谩骂,脸色越来越差。
人们发现Lynn是所有人物中老得最快的,才35岁的她已经有了一张苍老的脸。
之后她被疾病缠绕,而她也早早接纳了自己命运的不幸,不去做更多的改变。再往后,她有了更多的疾病,年因病离世,才58岁。
三个女孩每次聚会都会合影留念
纪录片的第4个结论:
人格的养成完全在于后天因素,与阶级并无直接关系。
出身中产、并不贫穷的Neil是因人格问题而导致人生悲剧的例子。他来自一个教师家庭,小时候活泼可爱,21岁时因考试失常,进了一个自己和父母都看不上的大学,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学了,到工地打短工。
采访中他回顾过往,身为教师的父母早早就为他做好了职业规划——成为大学讲师或银行经理。父母认为他的人生必须按这个模式去走,然而除了学习,父母从未教授他任何社会及人际关系的知识。
父母的强势造就了他自卑、压抑、焦虑的性格,而父母过高的期望也让他变得眼高手低。在学业失败后,他和父母都无法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不同时期的Neil
事实上,他的父母非常疼爱他,但长期的过度保护使他在进入残酷和复杂的社会后,没有应对能力,而父母的失望与愤怒更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与自责,并且变得愤世嫉俗。
他甚至觉得自己不配生孩子,因为孩子会遗传他的失败。
最终,他罹患抑郁症,失业后也不愿让父母知道。28岁时成了一名依靠社会救济金为生的流浪汉,终生未婚。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就这样没落至了底层。
岁月不止流逝,变化何止沧桑,真正的人生现实比任何虚构作品都更残酷。
(完)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1、全球第一的芬兰教育,焦虑的中国家长可以学些什么
2、五分钟阅读教你应对熊孩子,父母必读经典育儿书籍《正面管教》。。。。。。
3、年,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就要启动火星移民计划了。。。。。。
4、看了这些调查数据,我们还敢不重视孩子的阅读吗?
5、参加了这样有趣的读书会,你还会怕周树人吗?
6、教育专家的父母课堂:四、五年级和初二是中小学孩子成长关键期
如果喜欢我们,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