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人生七年不同阶层人生的命运剧本
TUhjnbcbe - 2021/9/3 9:22:00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index.html

Givemeachilduntilheisseven,andIwillgiveyoutheman.(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于年在英国拍摄的现象级纪录片《人生七年》的片头独白。

这部拍摄了半个世纪之久的纪录片自诞生就引起巨大轰动,它被英国channel4评为“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之一,B站更是给出了9.8分的评分。导演迈克尔·艾普特跟踪记录了来自不同阶层的14位孩子自7岁开始的人生,每七年进行一次拍摄访谈记录,直到他们63岁,随着导演逝世终止拍摄。纪录片企图以此为代表,揭露当时英国的阶层固化问题。并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片头独白来作为大胆假设,即每个孩子出生的阶层已然决定了他们的一生。

有人说这是现实版的《楚门的世界》。但不同的是,刚从剑桥大学毕业二十出头的导演与5位来自精英私立学校,4位来自工薪阶层,2位来自中产阶级,2位来自孤儿院,1位出身农村的主人公们用生命浓缩为《人生七年》这部史诗级的纪录片,共同见证了预言中的命运剧本与阶层缩影。

01.

“牛津还是剑桥”

教育与名校背后真正焦虑的是什么?

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7岁孩子的社会阶层呢?

德国社会学家马斯克.韦伯曾提出,最基本的阶层划分要素是财富(经济地位)、权力(*治地位)、声望(社会地位)以及文化资本。常见的“阶层”与“阶级”在英文里同一个词,都是class。不过,通常意义上阶级更具有意识形态的含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都属于同一个范式,以分层研究取代阶级、阶层分析。

这部纪录片并未用直白的语言去揭露阶层划分,而是以一系列的问题和客观陈述作为开篇,导演用巧妙的镜头切换作为对比,借用了7岁孩子稚嫩的声音作为答案为我们揭开了最真实残酷的阶层差异。

7岁的孩子们对于未来会有什么自己的打算呢?

正在学校练习古典芭蕾的女孩,是从小有保姆照料、生活在自家苏格兰庄园的贵族苏西。

7岁的她在谈起未来规划时平静的说:我大概会去希斯菲尔德索斯欧沃庄园学校。14岁的苏西的确在希斯菲尔德索斯欧沃庄园学校就读。

上层精英阶层的高富帅三人组7岁时就读于同一所伦敦肯辛顿私立强化学前班,用拉丁语在唱《丛林流浪》。

日常喜欢弹钢琴、7岁就开始读《泰晤士报》的约翰坚定地说:我会去科利特预备小学,然后会去威斯敏斯特寄宿学校,然后会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4岁的约翰,一路按计划顺利毕业、通过升学、在威斯敏斯特寄宿学校。立志要学习法律并有从*的意向。

7岁的安德鲁,会读自家持有股份的《金融时报》,并强调周一股票没有变化的时候便不会看。在谈及未来规划时,安德鲁自信的说:我会去罗德斯泰尔斯读圣彼得公学,然后想去查特豪斯公学、再去剑桥大学。14岁的安德鲁,在查特豪斯公学就读。

7岁的查尔斯则显得有些犹豫地说:我可能会去牛津龙小学,妈妈说,之后可能会去马尔堡的查特豪斯公学,妈妈说了太多,别的学校我不记得了。我可能会去读牛津大学。14岁的查尔斯坐在马尔堡的查特豪斯公学草坪上。

在绝大多数精英阶层和贵族阶层都有清晰的教育规划和资金支持时,在孤儿院成长的7岁的保罗,则一脸茫然的问,大学是什么意思?

对于其他中产阶层7岁的小孩来说,大学似乎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他们的答案是:我不认为我需要去读大学,因为我不想成为老师;我不需要去读大学,如果我想成为宇航员的话。如果当不了宇航员我就想去开旅游车。我之后直接要去工作等等。

杨振宁曾说过,教育就是发现偏好,培养偏好,发展偏好。然而这些偏好的选择和认知,也由他们所处的课堂、学校、环境决定了最初的剧本设定和未来的成长路径。

虽然阶层是一个舶来概念,但这股阶层固化、跃升或下滑的焦虑飓风早已席卷全球。这也正是当下中国充斥着鸡娃内卷、教育焦虑与阶层划分等影视题材层出不穷、关于社会阶层跃升和冲突的讨论从未停息的原因。究其教育焦虑的背后,其实是担心父母的阶层与认知会深刻的影响到下一代。所以才有了”龙生龙凤生凤...”的俗语和幼儿园面试家长等新闻不时作为精神手榴弹引爆无数人背后深深的焦虑防线。

02.

阶级差异,无处不在。

命运剧本,反转插曲。

当被问到对于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看法时,尽管片中的人物都认为自己不是典型,并对于纪录片的拍摄带有一定偏见和看法。但作为旁观者,还是能在他们的服饰外形上、对待很多问题的看法上、下一代的教育选择上、甚至**支持的立场上看到惊人的相似与不同阶层的差异。

以精英阶层的高富帅三人组为例,安德鲁、约翰自7岁起就一直保留延续着典型上层社会的穿衣品味。安德鲁从剑桥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而约翰成为了王室法律顾问,娶了英国驻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热衷慈善且利用该纪录片宣传了自己的慈善活动;虽然一直未能完成他想从*的理想,但他的一生也绝对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代表。

唯一未按精英阶层既定路线去牛津大学的查尔斯,其实自14岁起就在外形穿着上和安德鲁、约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脱离了精英阶层的着装规则。且在纪录片中明确表示自己不想成为流水线上被输送的人。并在21岁之后就离开了节目的拍摄去了BBC从事新闻制片工作。

关于阶层着装,保罗·福塞尔在《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一书中,就各阶层的外貌和穿着、爱喝的饮品、甚至语言措辞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研究。例如藏青色是中上阶层的专属颜色,紫色则属于贫民阶层。花呢外套是中上阶层混穿花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等。如果一个人身着花呢外套、马甲或毛衣、衬衫、领带、长羊毛围巾、大衣或风衣,那他一定出身于较高的社会等级。这就好比上等阶层的房子中一定会有多个各类用途的房间。

的确,回到纪录片的初衷,虽然有着很多细枝末节都表明了不同阶层间的差异以及大部分按各个阶层剧本走下去的人生。

但也无不充满着反转和变数。一如拍摄之初,导演艾普特也还只是一个二十岁出头,刚从剑桥大学毕业的学生,最初企图不带感情的用上帝视角去冰冷的预测和记录这一切,却也因命运偶尔的不按常理出牌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而感叹当初的狂妄。

除了自主选择不走预设精英路线的查尔斯,一直因为家庭不幸福而忧郁辍学的贵族小公主苏西,却被爱情治愈变得温柔和充满力量,嫁给了作为律师合伙人的丈夫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在小孩的教育培养上,仍然会选择私立学校,因为这是她和丈夫熟悉的环境。

纪录片戏谑地用反复剪辑对比的手法,呈现出婚前婚后、28岁的苏西和21岁完全相反的认知和看法。一生没有在外工作的她,最终也将她的人生过出了家庭幸福美满的小确幸剧本。

但也有如同尼尔一般,从中产阶层一路伴随着辍学、失业下滑到成为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汉、却又在42岁成为了一位自由民主*人参*...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

还有从小在私立寄宿学校时就立志要去帮助穷苦人们的小天使布鲁斯,在他拿到牛津学位后本可以去选择很多名利双收的路、但淡泊名利的他却坚持选择去帮助那些需要教育的孩子们、始终在过着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人生。

更有成长在乡村、但一路逆袭考入牛津大学最后成为美国大学教授的农场主的儿子尼克这样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

03.

如何去过好这一生?

不论谁,看《人生七年》,一定会看到自己。

而现实往往比虚构的电影与戏剧更真实残酷且具有张力。

除去阶层固化与差异这一现实概念,纪录片背后,每个主人公都是自己人生剧本里的主角,都在演绎着自己认为的成功和幸福的生活。或多或少也都在努力的生活,去勇敢面对充满了变数与不如意的人生。

这也是一部在任何时候都能引发人共鸣与深思的纪录片。每个人在人生不同的年龄打开它,或许都能找到自己当下面临的选择、迷茫、不安、意外、不如意的影子。该如何去处理那些不知后果的问题、该如何去过好这一生?我们多少希望能在《人生七年》中的人生剧本里找到答案和线索。

但如果说,三岁就能看大、七岁已能看老。那么面对命运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曾国藩在家书中的话或许可以作为最中肯的答案: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在阶层背后相似的剧本下,也有每个人完全不同意义和精彩的人生,等待着我们去修行。

温筠

讲好美学故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生七年不同阶层人生的命运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