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从7岁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未来人生的发展。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灵感就源于耶稣格言“给我一个男孩,直到7岁,我会还给你一个男人(GivemechilduntilheissevenandIwillgiveyoutheman)”,其实就和我们所说的“七岁看老”类似。
导演MichaelApted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只是为了一窥年英国阶层的样子,验证是否是“富人仍富,穷人愈穷”。
但随着追踪的时间越来越长,拍摄的系列也越来越多,人们逐渐发现,除了本身的阶层,还有其他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幸福与否。
//父母的出身决定了孩子的一生?//55年前,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摄制组当时精心挑选了不同背景的孩子,包括4个女孩、10个男孩,其中,5个来自上流阶层,2个中产阶层,4个工人阶级,1个出身农村,2个来自孤儿院。
把这些孩子聚在一起的初衷是想一窥年英国的样子。年英国的工会领袖和公司高管现在只有7岁。
拍摄完第一集《7up》的7年后,导演MichaelApted突发奇想:把这14个孩子找回来再拍一集纪录片,看看他们之后的人生轨迹将如何发展。其未言明的目的则是想探究是否是“富人仍富,穷人愈穷”。
△上图是第8个“7年”结束后,14个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图
一如导演最初的初衷,我们从纪录片中也可以看到:这十四位孩子的人生路线,与他们的出身阶层有很大的关系。
#来自富人家庭#
安德鲁:剑桥毕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即将退休。
布鲁斯:因为觉得教育事业有意义,牛津毕业后没有选择高薪工作,而是去普通学校教书。
约翰:父亲早逝,母亲省吃俭用抚养大。名校毕业,王室法律顾问,热衷慈善。
查尔斯:反感精英教育。21岁后退出了拍摄,后来在新闻业工作,也为BBC拍过纪录片。
#来自中产家庭#
尼尔:青春期时患上精神疾病,从大学辍学,成为流浪汉。40岁后人生转折,当上了议会顾问和业余牧师。
皮特:在节目里批评*府被舆论攻击,因此退出了拍摄。56岁时,为了给乐队做宣传回归。公务员,也写小说。
#来自工人家庭#
托尼:梦想当赛马手没能实现,在西班牙投资失败,开出租维生。
苏:结婚又离婚,单身妈妈,与男友订婚20年但没再结婚。没读过大学,目前在大学做行*工作。
杰基:青年时想当丁克,人过中年却生了三个孩子。身体一直不好,靠领救济金度日。
琳恩:喜欢小孩,搞过移动图书馆,做过特殊儿童教育,一直活在失业恐惧中,年去世。
#来自农村家庭#
尼克:考上了牛津大学,然后去美国搞科研,现在患上了癌症。
苏西:富家孩子,假期在农村长大。秘书学校毕业,家庭主妇。不喜欢参与拍摄,没有出现在新一集中。
#福利院孤儿#
保罗:成为电工,不自信,沉默寡言,有一个非常宠他的妻子。
西蒙:成为工人,在自己家开寄养所,帮助过多个孩子。
表面看来,导演Apted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命题作文,因为大多数人的确没能成功地反抗命运、跳出自己固有的阶层。
但是,随着一个又一个七年过去,不知道是因为命运的手掌里也有漏网之鱼,还是这里面的有些孩子真的是靠教育实现了阶层跨越。这一系列纪录片无意中触及了另一一个主题,即人生。
//其中4个孩子,他们剧本之外的人生//出身于上层社会的约翰是顺风顺水的“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说他就是上流社会的代表。
7岁就开始读《观察》和《泰晤士报》;
14岁有私人钢琴师;
一路私立学校21岁考入牛津大学;
28岁成为高等法院的律师;
娶的是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
人生仿佛开了挂。
或许在观众心中,他只是一个养尊处优的特权阶层。
实际上,身为精英阶层,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从小拥有更多的选择,但就像约翰所说:我确实比别人拥有更多,但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责任。
他在21岁时曾对镜头说,在节目中你们只看到了所谓的贵族子弟,确实如之前计划好的,一步步向名校走来,只看到了所谓美好的结果,并没有看到他自己的付出。
实际上,在56岁那年接受采访时,约翰才说出了自己的秘密:9岁丧父,他的母亲为了他的私立学校开销非常辛苦,他很努力地拿下了牛津奖学金,才有了我们眼中顺风顺水的人生。
7岁的尼尔是最招人喜欢的孩子,他总是蹦蹦跳跳,笑容灿烂地叙述自己不着边际的奇异幻想,他梦想着长大后当一个宇航员,或者是巴士司机——这样就能告诉乘客一路上该看些什么。
那时谈起这些,他的眼里都是光芒。
尼尔出生在中产阶级,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他的人生本应该一帆风顺:考上好学校,有一份好工作,娶妻生子,儿孙满堂。
但21岁那年,尼尔没有考上自己的梦想学校——牛津大学后,他开始变得消沉。
在阿伯丁大学读了一年后,他选择了退学,开始在英国四处漂泊靠领救济金生活,一直在彷徨。
每一次出镜,他在面对导演时,总是目光闪躲,看起来局促不安。他一直受到精神疾病的折磨,他坦言:我现在完全看不到未来。
35岁的时候,摄制组问他:你觉得自己失败吗?你对自己失败吗?
尼尔说:不知道,我的人生还没结束。
他也确实慢慢地走了出来,因为流浪汉的经历,他对英国底层社会的各种行业非常的了解,他成为了地区议员的顾问,虽然依旧还是靠着救济金生活。
但在影片里看着尼尔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去拉票,你从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当年7岁的小尼尔,有了信仰,有了目标,在努力地生活着。
在所有的孩子中,西蒙一直被当做是社会底层的代表。他是唯一的少数族裔,从小在福利院长大,13岁的时候才被母亲领走。
因为西蒙的黑人血统,他经常被大孩子欺负,每天都在不安中度过,连睡觉时也无法放松。
7岁的时候,西蒙就曾做过一个梦:他梦见全世界都压在他身上,沉重得让他喘不过气。
从小的成长经历,让他敏感而又内向。
而且父亲这一角色,在西蒙的成长过程中总是缺席的,周围的人总是在问:你妈出去工作的时候,你和爸爸住吗?他只能一遍遍地说:我没有爸爸。
西蒙的人生一向没有什么目标,是混沌的。
21岁的时候他开始在一家冷冻食品厂打工,说自己应该不会被困在这里,他有更大的理想。
但到了28岁还依旧在冷冻厂打工,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工作,甚至没有升职加薪。
虽然西蒙的教育程度不高,有过两次婚姻,孩子也越来越多。
提到孩子,西蒙就很开心,他说他就是要想办法给孩子们自己以前没有的。
导演问,比如呢,你给了他们什么?
西蒙说,他们已经拥有了呀,一个爸爸。
他一直非常努力地想要当个好爸爸,为了方便接送孩子,特意换了一个离学校近的工作。西蒙的一生未曾享受过父爱,现在他想统统补偿给自己的孩子。
除此之外,他和妻子还去参加收养孩子的资格培训,陆陆续续收养过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名孩子,因为他说:“我小时候待过的寄养中心太差了,哪儿没有一丁点爱。我想开个不一样的。”
他本来是农场主的儿子,要接手父亲的家业,在农场里过一辈子。
但是读书,改变了他的一生。
从小尼克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
7岁时候的尼克就思考过一个问题:要把世界变成什么?他的回答是:闪闪发光的钻石。他也会对着镜头说,“我想去研究月球。”
尼克虽然在农村长大,却从小对物理化学很感兴趣。13岁时读到一本书,书上说人类的污染问题非常严重,于是决定攻读物理。
21岁那年他考上了牛津大学物理学系,想研究核聚变,那时候的他提到物理眼里都有光,当女朋友问他为什么研究核能时,他回答:“我想要拯救世界。”
在25岁的时候,尼克离开英国,成为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助理,年薪三万,跃入中产阶级。
在《56UP》的最后,尼克坦诚他更希望自己能够因为学术成绩而不是这个纪录片而出名,虽然这辈子可能没什么机会了。
“我每次拍摄的时候想说的东西都有很多,结果节目拍到的只是我做的一堆蠢事,而且是每隔七年才拍几天,简直就像圣经故事一样精简,然后这些短短的生活花絮就会被认为是我人生的全部。”
//请相信,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的就是标准答案!//对于观众来说,虽然《63UP》三个小时的时长仅仅能够用来窥视受访者们生活的一角,但却有更多人把它当做总结人生哲理的绝好素材。
有人从里面看到了寒门再难出贵子,有人看到了性格决定命运,有人得出了“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结论,有人认为它展现了婚姻的重要性……
然而从一开始就把这部纪录片当做一篇“阶级固化”命题作文的导演Apted,却在50年后承认,《UP》系列的内核早就脱去了他想要的讽刺意味和*治色彩。
所以它具体表达了一些什么呢?也许没有答案,因为生活也没有答案。
“在这个系列的拍摄之初,我是很固执的。我和参与者们在对于成功、失败、幸福等方面的定义都有着很大的分歧,而他们的想法往往会被我忽视。”
Apted说:“我习惯于扮演上帝的角色,不带感情地分析他们的优点与不足,对参与者们未来的发展进行预言。直到几十年后,我才发现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错误。”
比如在《21UP》里面,Apted已经表达了自己对托尼——那个出身孤儿院、愤世嫉俗、想要成为马术运动员却不得志的男孩——未来生活的预见,他认为托尼这样发展下去迟早要进监狱。
但是之后几年的托尼却找到了一份出租车司机的工作,并做得很开心。
后来,他因为在片子里根据出租车载客率的变化而预言了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此名声大噪,现在和妻子在西班牙贷款买了一栋有泳池的小房子,过着悠闲的退休生活。
Apted后来意识到,他“阶层高低决定成功”的固有想法对自己的视野产生了很多局限。
在《56UP》的拍摄过程中,他感慨:“我认为他们会对自己的老去感到担忧和焦虑,整日为低迷的经济形势发愁,时常回忆自己的青春时光,并对年轻时做过的错误决定感到后悔……
但是让我惊讶的是,受访者们大多数都在自己的家庭生活或者其他领域找到了让自己真正感到舒适和开心的事情。”
虽然Apted本人是一个为了事业可以牺牲一切的工作狂,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许多“成功人士”都会感觉自己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这并不代表别人所追求的道路就是错误的。
那些被主流思想认为没有事业心、没有跨越自己阶层的“失败者们”,他们也从家庭或者其他领域获得了爱与动力,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依然乐观且满足,并认为之后的生活还有无限可能。
《UP》系列让我们对现实生活中自己所接触不到的人群有了更亲切的认识:他们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与情感经历,面临怎样的困境,又会对生活有哪些体会和感悟?
刘瑜早年在自己的博客上写过一篇《UP》系列的影评,叫做《记得当年草上飞》,在那篇文章的结尾她这样写道:
到影片最后,这14个人绝大多数都变得比年轻时更可爱,在时光的雕刻下,凿去狂妄,磨出温润。说到底,谁都终将被扔回时间的海底,在那里与其他鱼虾贝壳一同聆听无边的寂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