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
当我七岁时,我着迷于动物小说。
如果你问现在的我有没有七岁时留下的痕迹,我觉得有。
只不过从七岁的自由散漫变成了随性坦然,好奇心重变成了刨根问底。
无法预见自己的人生七年,所以渴望窥见他人是如何度过一生。
因为这个原因,我打开了《人生七年》。
这部纪录片每隔七年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级的小孩子,如今从7岁拍摄至63岁,已经跨越了半个世纪。
导演抱着“七岁看老”的初衷,想探索“一个人出生的社会阶级,将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他的未来。”
被选中的孩子中既有出生于贵族阶级和精英阶级的高知家庭,也有来自于社会底层和福利院的普通家庭。如果导演是想谈论“阶级固化”的问题,那展现的结果的确也差强人意。片中的孩子绝大多数都留在了父母所在的阶层,重复着老一辈的生活。
惊喜的是,这部纪录片的每个孩子都在独一无二的人生中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Tony,来自伦敦东部平民区的小男孩,活得积极乐观又洒脱。七岁时,摔了一跤,脸朝地,他愣是贴在地上躺了两秒,再笑着爬起来,继续跑。这个动作几乎预言了他的一生。
小学毕业后不久辍学到赛马场当学徒,想成为一名马术师。期望破灭后,在21岁他决定当一名出租车司机,直到现在。期间他学了表演,开了酒馆,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Tony在世俗的眼光中活得普通平凡甚至一事无成,但在自己的世界里肆意洒脱,一生都像七岁的小孩。
我听过很多人的人生理想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惜有人捉摸不透自己,有人一直在做别人想做的事情,而tony一生都不是这两种人。
John,Andrew,Charles,来自精英阶层,被称为“富家三巨头”。John从小即表现出强烈的从*意愿,但最终成为一名皇家律师。Andrew一生按部就班,在剑桥读法律,当了多年的律师。Charles与前两人稍有不同,更具艺术家的反叛精神,最终成了BBC的制片人,被笑称打入了敌人内部。这三人的人生轨迹大致相同,也承认自己比别人的确更有优势。
但John在片中也提到,他们能顺利进入牛津剑桥是用苦读和放弃了的娱乐时间换来的,并不是理所应当。
Neil,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片中最让人揪心的小男孩。小时候的Neil眼里有光,活泼好动。但成长过程中的不顺心让他从大学退学,后来又开始了流浪生活。
Neil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从消沉度日的生活中走出来,找到自己人生的路—找到喜欢的工作,找到信仰的宗教。尽管时间很长,但人活一辈子,最后不就是希望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
Lindsay,Susan,Jackie,来自伦敦东区的工薪阶层。Lindsay和Jackie都早早地结了婚。Lindsay婚姻幸福,一生都在儿童图书馆为小孩服务。Jackie结婚两次,养育着三个小男孩。Susan结婚较晚,也经历过一次离婚,养育一男一女,最终成为了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一个科目的负责人。
一个人的一生短暂到可以仅用一句话描述,特别是那个年代的女人,婚姻占了人生的很大一部分。
Bruce,出生于军官家庭,是全片中最温柔善良的人。五岁时,因为父母离异,被送入寄宿学校。被班长凶得厉害,却从小保持着“教育开化非洲穷苦大众”的心。21岁时已经是一名牛津大四学生,却在整个大学选择将自己从群体中抽离出来,感受自己人生路口上的迷茫。
毕业后的入职又离职,Bruce最终回归自己的内心,选择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伦敦东区,孟加拉,Bruce一生都是“小天使”。
后来结婚生子后,Bruce换了一份高薪的工作,有人认为这是物质化的表现,是对已有中产阶级的坚守。但一个人有了家庭后,要对家庭负责,对自己的孩子负责。Bruce可以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但他不能为孩子也做出选择。
Nick,来自偏远农村,拿的是“人生逆袭”的剧本。从偏远乡村一路考上牛津大学,后移居美国当大学教授,结婚两次,与妻子生活美满。出身普通的Nick通过自己努力,实现了阶级跃迁,这是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人生剧本,也是世俗人们眼中最大的快乐与成功。
看完他们的人生七年,如果让我选一种最羡慕的人生,我应该会选Bruce。小时候的Bruce身上有一种超出年龄的善良和从容。长大后,也经历过找寻人生方向的迷茫。就职,离职,还是选择成为一名老师。小时候渴望帮助别人的初心随着年龄的成长只是变得更加坚定和坦然。我喜欢他在人生岔路上依旧选择自己的方向,选择过好自己的生活。现在的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急于抓住什么,但是在人群中又找不准自己的定位,焦虑已经一种生活常态。
在如今以“快”著称的内卷时代,我们急于找到未来的方向。做规划,设目标,完成目标。只有看到自己在朝着目标前进,我们才能稍稍缓解心中的焦虑。
人生很长,终点又都是死亡,那为什么不选择一条自己的路走下去呢?片中的每一个小孩都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与自己和解,只是时间有长短。
有人评论称Neil阶级下滑,穷困潦倒,而Nick阶级跃迁,是真正的赢家。以前的我会觉得这人世俗狭隘,定义成功的标准寥寥。现在我倒觉得,此人以自己的评价体系去定义他人,我用自己的评价体系去定义他,我们两个,倒真没什么区别。既然如此,就该大胆地用自己的人生观念指导自己的路,因为每个人的评价体系都如此的不同。
文
魔法师
编辑
魔法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