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忙着秀自己的#上学轨迹#。打卡#上学轨迹#已经成了一种新型社交名片。搜索上学轨迹,各大平台都有若干篇帖子手把手教你如何制作上学轨迹图片。学历开始从小学卷到了硕博,开始从卷到了清北,开始从教育卷到了互联网。
上学轨迹的网红打卡
看着一堆清北复交的小哥哥小姐姐,我去查了一下数据,年之前的本科生总数为.6万,年之后的总数为万,二者相加得出我国本科及以上人口约为万。
用本科人口万除以总人口14.12亿,我们就能得出全国本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约为3.99%。没错,看起来非常的稀缺,但是如果拉到的同龄人来比较,年大学生招生规模为万,占比适龄人口63%的比例!研究生也招生万,占比适龄人口6.5%的比例!这其实是一个鲜明的信号~
一、学历正在加速贬值
学历在国内最值钱的时候有两次,一次是在改开初期,百废待兴,高考又刚恢复,录取率那么低,能读的都是人尖子,基本上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全家的命运都被改变了。
另一次是在年到年之间,属于出国潮巅峰期,有门道没门道的都想着出国,导致很多岗位都没合适的人才,而这个时候如果有人选择了不出国留下来,那基本上招工也好、升迁也好都能找到好岗位。
再看当今贬值的背后,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让它和欧美国家的差别越来越小,虽然绝大部分人没有改变自己在社会中的阶级,但国家却改变了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阶级。而另一方面则是昔日百废待兴的工作缺口早就被填的满满当当了。但这个不值钱也是相对的,要看跟什么比,跟以前比是不值钱了,但问题是与以前贬值的,又何止是学历呢?
如果和自己的以前比,或者说和欧美国家学历的性价比相比,那还是很值钱的。学历的贬值是所有国家的大趋势,我们也正在经历,说到底就是学历的一进一出两方面:进的内卷低性价比和出的供需关系失衡。
1.内卷的低性价比
所谓性价比,就是投入和收益的比例,如今除去绝对的顶尖高校,学历的性价比确实在衰弱,学历的投入和收益不成比例。
从义务教育、到高考,再到如今的考研,入场券真是一场军备竞赛。
内卷
①鸡娃效应从小开卷
如果比较一下父母自己学历和他们对自家娃最高学历的期望,我们就可以发现,父母学历在大学专科及以上的比例并不多,但期望自家娃读到大学专科以上的比例却占到87%。
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待
虽然父母对娃的期望可能会受到娃的学习成绩等多方面影响,表现出差异,但总体上父母想要拼娃的心都是一样的,就是期望娃拥有高的受教育程度。辅导班愈演愈烈,补习出现低龄化趋势。
辅导班低龄化趋势
②高考人数连续攀升
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万人,比年增加万人,无论是净增长人数还是总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万人,同比增加万人。
历年高考报名人数
③考研人数3倍跃升
在~年间,全国报考人数更是实现从.2万到万的3倍数跃升。考研、读研的初衷,早已不再是单纯想做学术、搞科研,而是提升学历、更好就业。考研热背后折射出了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万,较年(万)增幅达到21%。
考研报名人数
网友们吐槽:现在研究生真的越来越难上了,和高考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其实报名人数激增的背后,不过再次暴露了残酷的真相:学历这东西,大家嘴上说不重要,心里却看得很重要。
因为很多考生认为:考研是他们继高考之后的“第二次命运抉择的机会”。而且学历越高越好就业,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但这种认知,我们后面专门讨论一下是否真的正确。
2.供需失衡
①供
供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学历是稳定超发的,对于年才恢复高考的我国,高学历的拥有者正在稳步的增加,即使是像清北这种人中龙凤的毕业证,也是一年比一年多的,因为一届又一届在毕业啊,市场上拥有同样资质的人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并且这种稳定增长并不是线性的,是越来越快的。
第二,就是我们总说的高校的扩张。从图中可以看到近二十年整个高校的扩张有三大突增阶段,分别在年、年、年,其实这三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可见政策与gdp反应的经济状况有着强相关,也正是几次疯狂的扩招后,如今的供应量飞速,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学历通胀”,学历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稀释了。
三次高校的扩张
就拿年为例,在校总规模人数达到万人,比年,增加万人。
其中研究生招生.66万,扩招19万,增长20.74%,本专科生招生.45万,扩招52.55万,增长5.74%。即相比上一年,高校扩招26.48%。
高等教育扩招规模
而且不仅是国内,国外高校(包括不少世界顶级名校)近些年扩招的力度都相当大。
可是扩招后的现状又很“诡异”:没有(好)文凭就找不到好工作,于是大家都去追求更好的文凭,但有(好)文凭的人迅速变多使得(好)文凭又不值钱了,于是有了(好)文凭也找不到好工作了——文凭在越来越被看重的同时也迅速贬值了,这就是供需关系的不断变化。
②需
某知名公立大学招聘教师的双选会,一名毕业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面试后被拒,人事处回复的原因相当简单:因为该生第一学历不是大学。三大顶级咨询公司MBB就是以第一学历为主要筛选条件。国内券商,国外投行更是明确标注“本科阶段必须为/学校”。在高校、众多强企业、大型央企或事业单位也有类似的规定。就连小学招聘教师,基本都是清华北大和海归的硕士扎堆。
深圳小学招聘结果
甚至一些单位招聘保安,环卫工人,都要求本科学历。深圳某街道办事处,据网上简历显示,罗某曾就读哈佛大学物理系,获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年出任桃源街道办副主任。据南山区委组织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罗林姣确为哈佛大学博士后,她选择当街道办副主任属个人行为。
“需”最典型的我们来看一下就业率的问题,虽然官方的大学生就业率永远都是96%,但是实际又是怎么样呢?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我们看看都是怎么操作的,就知道水分有多大了。为让学生尽快签订就业信息,安徽某大学某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了一个可代签三方协议的联系人方式:“实在找不到工作单位的,我给你们支个招,去打印店搞一下,十几元就能搞定。”
真实的就业率
再看一个指标,失业率。国家统计局:16至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升至19.9%。就是找到了工作也面临巨大的失业风险,这个“需”似乎还有很大的潜力。换句话说,实际压力要更大。
失业率统计表
二、高学历真的可以拿到高薪吗?
从-届中国高校毕业生岗位薪酬学历对比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的薪资待遇与学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学历越高,薪酬越高。届博士毕业生岗位薪酬已达元,薪酬最高且增长最为显著;届硕士毕业生岗位薪酬为13元;本科毕业生岗位薪酬近几年也不断上涨,达到了元。说到这我不得不呵呵了,反正我一个小硕是远没达到,屏幕前的小伙伴不知道达到了没。
高校毕业生薪酬学历对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博士毕业生的岗位薪酬接近本科毕业生的三倍,看得出来博士毕业生群体的高身价。这也在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高学历,在年轻人的认知里:知识改变年薪。但是社会上的实际情况,其实并不是这样。影响赚钱和社会地位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学历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比如说律所,众所周知,律师中工资最高的是外所,能进去的都是尖子生。因为,在外所里,进去的都是硕士以上。但就算是是中国政法这样的法学帝国主义学校,一年能进外所的硕士生也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的人,拿的还都是6-7千的工资,加上出差补贴,差不多有8千多块钱。船舶行业,能进去都是硕士,基本来自哈工程,大工,也有家里是大连的上交毕业的。硕士毕业差不多25、26岁,刚进去就是0一个月。
再看看金融业最顶尖的各高管,不论是银行、证券、期货、保险,90%的高管人员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银行和证券20%的高管具有博士学历,保险和期货高管的博士比例是13.7%和3.4%。相比而言期货公司的高管人员,学历水平要略低于银证保。
总的来说,高学历不能与高工资挂钩,高薪行业不单单是准入门槛高,还是有很多毕业或者硕士毕业拿不到想象中的高薪。单纯靠学历想打破圈层,杀出一条血路,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在经济增速慢下来以后,想办法找机会占坑,其实比持续读书提高学历要重要的多。而且知识只是获取收入的一个途径,但是回报高低,也不是单纯看学历和能力的。所以走不断提高学历的路径,只是会让你的人生轨迹,变得相对可预测。当然了,总体来说学历高,肯定比学历低赚钱容易。可并不是说知识越多,收入就会越高。至于学历究竟跟赚钱有什么关系,要我说,关系就一点:它保证了你财富的下限。也就是说,一个还不错的文凭虽不能让你出人头地,但有口饭吃的机会还是有的。
三、那未来怎么办呢?
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数量最庞大的,真的不是高学历的人,缺的是高技术水平的人。很多家长既不是官又不是富,总幻想着孩子将来舒舒服服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轻轻松松拿高薪的想法就错的离谱。普通人家的孩子,一定记住一个真理。有权有钱人怕苦不愿意学,你去学。他们怕苦不愿意干的工作,你去干。那些需要辛辛苦苦磨练技术水平,又苦又累的工作,现在是高薪,未来更是高薪。
所以,面对贬值的最好做法就是认清现实、调低期望。
首先,大学本质上就不是为了赚大钱;其次,读什么专业都不能保证你一毕业就能有份好工作,尤其是现在的光景。
既然如此,为何不选择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呢,至少老来在回忆人生的时候,是美好的而不是悔不当初的。
四、总结
据统计,在国内目前外卖小哥接近万,其中1%也就是有7万的外卖小哥是研究生学历,3%的比例,也就是21万是本科学历。其实读博士除了听起来好听,对改善就业帮助不大。因为我们就业市场,并不需要那么多博士。倒不是说完全没有给博士的岗位,但是需要博士的就业岗位,绝对数量还是比较少的。一个原本专科生就可以干的工作,不但要求博士学历,还要看你是否是/本科,中学是否毕业于国重,小学和幼儿园是不是名校?甚至,连你父母双方的学历、工作单位都要作为招聘的参考条件。卷到最后,还要查你爷爷奶奶,外爷外婆的学历和工作单位。这绝对不是天方夜谭,这即将变成现实。
人们对于高考寄予的希望,也许一方面是基于二三十年前,大学毕业生实实在在通过高考收获过就业和社会地位提升的历史事实,而另一方面,则是基于中国通过考试让草根阶层实现跃升的科举传统的叙述。
所以,即使高考让人很痛苦,即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非常严峻,人们也仍积极地为高考进行辩护,且思维与对科举的评价非常相似:虽然考试内容死板,但它仍然是一个可以与所有人公平竞争的平台,所以只要个人够努力,就可以通过它获得向上层流动的机会。
这个逻辑对科举和高考理应同样适用,那么科举的流动性有多强呢?有学者根据史料研究发现,在清朝早年的时候,约50%-60%的举人和进士的父亲或祖父也在科举中取得过类似的成绩,而在清晚期,这个比例上升到了60%-70%。另一个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江苏和浙江所有的省举人中,有15-20%的人来自六个姓氏。
所以,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虽然可以为个别底层考生提供机会,但它整体收益最大的是已经有相当多资源的贵族士绅阶层,贵族和商人往往会通过办家族/世系学校(lineageschools),让后代也在科举中有所成就,以巩固和增加家庭的政治地位和财富。
这样的变化趋势到底意味着更好的阶层流动还是固化,大家各有各的解读。但是,即便人们不再相信高考的竞争是公平的,不再认为高等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引擎,恐怕人们也不会停止对好文凭的追求。
最后,即便人们不再相信高考的竞争是公平的,不再认为高等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引擎,恐怕人们也不会停止对好文凭的追求,因为,好的终究是好的,即使再难,也有人到达。